“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伟大而美好的愿景,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加自觉自信地坚持“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固树立与伟大而美好的愿景相适应的现代法治观,切实提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所遇问题的能力,是执政、立法、行政、司法、社会组织及其公务人员、工作人员和一切社会志士能人都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更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平正义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因此,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注重培育法治文化。在执政、立法、行政、司法、社会组织乃至最小单元化的基层组织的一切活动中,都要坚持法律原则,都要深谙法治思维,都要精通法治方式,形成浓郁的法治文化。
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法治文化,最根本的就是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30年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是国家宪法孕育了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是国家宪法奠定了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坚实基础。
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法治文化,最关键的就是在治国理政活动中传递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是宪法核心价值和先进性体现,是法治文化形成、培育、发展、繁荣之源。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尊重人格、公平正义,必然要求管理的各个层面增强人权观念,慎用手中权力,在行政、司法和社会管理过程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精神与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权力行使有限的理念,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坚持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所有公务行政人员、司法官员及从事其他管理职能的工作人员都应做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模范,自觉用法治文化来熏陶灵魂和规范行为。坚持民主政治、公众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制度,实行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实践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既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社会核心价值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法治文化培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坚持以建设三个公平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也是培育法治文化的战略和路径,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制公平,其本身就是法治文化在治国理政活动中的重要体现。进行这项方方面面的伟大实践,既是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在治国理政进程中不断养成法治文化和大力培育法治文化。
建设法治中国、培育法治文化,司法手段具有不可替代之功能。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培育、倡导和引领法治文化的主力军。就司法角度而言,培育法治文化,就是要坚持司法公正、提升司法裁判的公信力,用权威的司法裁判规控、约束、矫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对国家法律自觉存有崇尚、信赖和敬畏之心。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就是用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行为引领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从而使法治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行为支配。可以说,这是法治文化的司法培育,是人民法院直接参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使命和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独立负责”,是人民法院对维护公平正义、建设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职能和责任,是对法治文化培育应有的自觉自信;“协调一致”,就是要求人民法院在“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复兴之路上,立足“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的愿景目标和宏伟大业,以权威、公正、正义、公信、规范、高效的司法活动和司法裁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育法治文化卓有成效地做好工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治文化之母。培育法治文化,应该说是全民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行为养成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活力所在。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整合功能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使之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文化的导向功能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文化的维持秩序功能可以让人们通过比较来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也就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传续功能是向新的时代流传并在扬弃中发展应用,使人类社会发展史得到延续、借鉴和更趋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我们要把宪法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就是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命题的精辟论述,我们党要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厉行法治,是“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法治文化的培育与养成,要全民参与,要依法行政的真诚实践,要公正司法的忠诚坚守,要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惠及于民。尤其在治国理政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稳健地培育和养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也就自然成为“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伟大力量。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培育法治文化
导读 :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培育法治文化...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