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庶民: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是高效公平法治

admin 2018-07-02 11:00:59 导读

导读 : 李庶民: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是高效公平法治,法治 国务院 政府 简政放权 李庶民...

(原标题: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是高效公平法治)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采取措施将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一段时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媒体报道的“热词”。天津提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西安强调发扬“店小二精神”,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很多地方提出要为企业提供专家式、保姆式服务等。那么,优化营商环境有哪些关键要素?换言之,“营商环境”主要是指哪些环境?笔者认为,不应把营商环境简单当作一个亮眼时髦的新名词,而应以务实精神抓好相关基础工作。

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列出了10项具体指标,包括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跨境贸易等。去年9月,中央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提出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等要求。笔者认为,结合国际标准和我国国情,当下所讲的营商环境,重点在于“高效、公平、法治”三方面环境,而这三方面环境也正对应着“放管服”改革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个方面。

营商环境应是高效的环境。改革初期,深圳就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当时被一些思想保守的人士称为“又要钱又要命”。但现在来看,这样的市场经济准则并未过时。市场瞬息万变,商机稍纵即逝,企业发展最看重的还是时间和效率。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减少事前审批,聚焦的就是便利与高效。在新常态下,以往那种靠竞相提供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的办法已越来越不合时宜,优化营商环境,还是要比拼速度和效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10项指标大多是用时间和天数来衡量。也正因此,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今年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要将企业开办时间由目前平均20多个工作日减至8.5个工作日,明年上半年在全国实现上述目标。可以说,各地谁能在效率上先行一步,就会在营商环境方面赢得先机。

营商环境也是公平的环境。如果说简政放权重在提升效率,那么,放管结合、加强监管就是要强调公平。优化营商环境,对企业要一视同仁,不能按规模、所有制或者纳税额来区别对待、厚此薄彼,更不能有歧视性政策。以往,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时会给纳税大户一个“重点保护单位”的牌子,承诺减少“检查”和“打扰”;而有时候,对想刻意打压的企业又会通过查消防、查税务等方式“找麻烦”,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公平,而且也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这已不仅是营商环境问题,还影响了我国国际形象。政府作为“守夜人”和“裁判员”,对部分企业的“重点保护”,就是对其他企业的不公平,就影响着营商环境。也正是因此,《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提高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效避免选择性执法。

营商环境更是法治的环境。“放管服”改革强调优化服务,而法治环境正是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只有让企业和企业家感受到法治的力量,才能增强其发展的信心。当下,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普遍强调为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不过也需注意,不论是专家式服务,还是保姆式服务,都不能超越法律规定——不能慷纳税人之慨,在政策之外给企业发补贴;不能放弃法定职责,在消费者保护上缺位;更不能偏离公允立场,在司法案件中“拉偏手”。例如,刑法中有“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条款,这本身就是营造保护企业权益的法治环境的体现。执法部门对于相关案件的认真办理,能够使相关企业感受到足够贴心、有力的保护,无疑是为营商环境加分;但如果因过分倾向企业而出现执法偏差,则会给公众造成一种违背法治精神的不良感观,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减分。因此,关键是“度”的把握。中央强调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其中“依法”二字十分重要,关键就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亲与清,不可偏废。政府面对企业要正确履行职责,秉持统一准则——合法的,坚决保护;违法的,坚决治理。而对企业之间、企业与公民之间的民商事案件,公权力不该介入的则坚决不要介入。

钟齐鸣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四地检察机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下一篇:低首付贷款购车暗藏陷阱:虚增交易资金 套取更多贷款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