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商关系是始终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衍生出官商勾结、暧昧不清的腐败现象,社会容忍度遭遇严重挑战。面对新常态下摧枯拉朽的反腐风暴,许多地方又出现官商疏离,谈商色变,为官不为,过犹不及的局面。政商“割袍断义”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改变旧式政商关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遂成为新时代国家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政商关系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以“亲”“清”二字为新型政商关系定调,并相继从形态、内涵等不同维度作出准确生动的阐释。这种新型政商关系的本质要求是“既亲且清”。
(一)关于亲的总体标准
亲——就是要求肝胆相照,在工作距离上亲近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首先是政府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作距离上亲情靠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坦荡真诚地与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其次是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对政府机构也要在工作距离上亲情靠近,习近平总书记寄望民营企业家要“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谏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
亲——就是要求谊切苔岑,在情感态度上亲切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一方面,政府官员对非公有制企业不再是发号施令的官老爷,而一跃成为坚守正道、亲爱和睦的好朋友,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千方百计地使政策措施真正落地。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要勇做政府官员的诤友,善于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系列党纪精神,熟练而艺术地应用到与官员朋友的交流交往中,绝不拉拢官员下混水,绝不套路官员走斜路。
亲——就是要求开诚布公,在合作共事上亲善
一方面,政府机构要敞开胸怀,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坦荡真诚与同非公有制企业接触交往,虚心听取他们的良好意见、建议,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对政府机构也要坦白无私,保持良性沟通,通过企业家的合法经营与良好运作,为国家、民族、地方和集体利益作出贡献。
亲——就是要求换位思考,在放管服上亲厚
一方面,政府机构通过“放管服”系列改革,真正做到“为企业松绑”。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对政府机构也要精诚合作,自觉接受来自政府的市场监管。
(二)关于清的总体标准
清——就是要求三思而行,在利益诱惑上清醒
一方面,公职人员要划出政商交往公私分明的界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也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叮嘱的“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清——就是要求天下为公,在立身处事上清廉
一方面,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出以公心,一视同仁地提供市场竞争的公平待遇,杜绝对企业的慢作为、不作为。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要践行尊法纪、守商规的“君子之道”,不搞对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的利益输送,切忌以拉票贿选等不正当手段谋取职务荣升与政治安排。
清——就是要求格物致知,在路径选择上清直
一方面,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要“一碗水端平”地使用政策执行中的裁量权,切实做到让非公有制企业“走大路”。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要按规矩出牌,绝不能在“政治链”上重蹈一个官员绊倒一片老板的覆辙。
清——就是要求正身正人,在官商交集上清明
在不可避免的官商交集中,一方面,政府官员必须率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通过实施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也要正常与官员往来接触,自觉抵制企业家“政治企图”与政府官员“经济企图”的同流合污。
新时代政商关系的发展趋势
伴随反腐斗争,简政放权,新型企业家群体的崛起,政府与企业、官员与商人,将回归到正确的本位和常态,新型政商关系在政治、经济大势变化中,势必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新局面。
(一)重本抑末,谋划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的博弈能力
未来政商关系的变数,只会更加透澈、开放、文明,企业间的竞争与发展,以“靠产品”“靠创新”取代“靠关系”“靠官员”,日趋回归核心竞争力,倾力打造合法盈利的商业模式。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与知识的深度融合,是企业长期形成的,企业内质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竞争优势。
(二)尚法崇德,敬畏和坚守法治社会的底线思维
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在新型政商关系中,面对时代变革和环境变迁,必须学会底线思维,敬畏法律与道德所规定的不为,坚守法律与道德所限定的不越,躬行法律与道德所倡导的遵守。使“永不行贿”成为企业家应有的商道精神,也使“永不受贿”变成官员们必守的底线。
(三)舍近求远,识别和实现复利最优的收益积累
在经济学上,“复利”是与“单利”对应的复合利息概念。计算利息的周期越密,财富增长越快,年期越长复利效应就越大。在处理新型政商关系时,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通过反思绑上一位官员斩获某些好处,但转瞬间却灰飞烟灭的鲜活事例,毅然放弃眼前通过权力寻租攫取的短期利益,在一个较长的企业生命周期里,遵循“敬畏风险、保本至上、知己知彼、特立独行”等投资法则,稳健赢得企业复利积累的收益上限。这种立足于企业生存与发展平衡点而追逐复利最优的思维,将构成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积累的重要动力。
(四)缜思敏行,洞悉和满足政府官员的从政需求
新时代领导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处理政商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新时代话语中抢抓机遇,与政府机构形成良好互动,通过参与推动社会发展项目实现双赢,既为地方官员任期内为民造福出力,也为企业长久生存与持续发展塑造社会影响力。
(五)以统代分,发挥商会组织的行业行动
以统代分形成行业组织,通过商会的群体力量与政府达成对话,减少单个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成本与风险,是新型政商关系的发展方向之一。在商会组织介入的情况下,借助这种制度化的政府公关策略,可使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发展诉求嬗变为整体行业行动,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话语权,并实现政商之间个人与个人关系,向法人与法人关系的华丽转身。这种转身所生成的政商关系,风险更低、效率更高、结果更可靠,不失为企业即刻就能启动实施的明智之举。
(六)善留勇去,寻求健康透明的游戏规则
故土难离,是企业家的一个心结。但有些地方营商环境恶劣、社会风气不良,无力抗争的民营企业,为了生存而参与暧昧不清的政商关系,实属无奈。有的企业家选择“留下来”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乡而县、自县而市,不断寻觅更规范的市场;有的企业家通过上市,摆脱原本发源地的控制,跃为公众公司;有的企业家或因政府失信、求告无门,而直接在互联网上愤怒地开启“民告官”式的喊话、刷屏。与此同时,也有的企业家意识到商场如同战场,“打得赢则打,打不赢就走”,不怕腾挪,勇敢地“走出去”,借助新的更加透明和健康的“游戏规则”实现突破,在更规范的政商环境中谋发展。
(作者为辽宁省本溪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曲刚,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基层统战工作理论本溪研究基地研究员 杨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