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振东庄晓丽文/图
水头镇朴一村,坚持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以自治增活力,力求在源头预防纠纷、在就地化解矛盾、在基层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治理有效,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环境,走出一条“支部带头示范、党员坚定拥护、群众积极配合”的三步走善治之道。
无偿拆旧规整党群合力打造家园
“谁要敢动我家祖宅,我就跟谁急!”“你们是怎么做事的,老要拆人家祖厝”……想起前些年一些村民怒气冲冲到村委会讨说法的场景,朴一村党支部书记吕子孟仍印象深刻。
在农村,房屋杂乱、村道狭窄、环境脏乱已成“痼疾”,需要花费很大时间、精力、财力去整治。
“村庄想发展,必须腾出空间。朴一村从拆和建两方面入手,逐步规整村庄大环境。”吕子孟说,朴一村存在一些老土坯房,大多无人居住、破败不堪。“村两委商议后认为,土坯房存在一定隐患,何不拆了,再统一规整、硬化,建成活动场所。”
弊端沉积,新农村规划已是箭在弦上。尽管如此,村民却对拆迁有不小的抵触。
为了扭转这一局势,村干部站了出来,带头做表率。吕子孟说,村委会率先拆除旧村部大楼,建成第一个村级公共活动场所;他也带头拆除自家老祖厝,并做通村民工作,发动其他党员加入。
老书记吕良剪也将泉珍埕的旧宅拆掉,村里老党员吕振鹏也拆掉自家经营20多年的小卖部,腾出空间搞建设……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党员干部带头表率、村容村貌发生改变,村民们也行动起来,至今有200户村民响应号召,连103岁老人黄肴也积极投身其中,主动提出将自家老宅拆掉。目前,村里已顺利组织拆除旧五队祖埕、旧二队祖埕、旧仓库、泉珍埕旧房屋等共计2万多平方米,建起10多个公共场所。
“房子拆了,那赔偿怎么算?”面对疑问,吕子孟笑了笑说:“这些拆迁都是无偿的,党员带头不要任何赔偿,村民也都跟着没拿任何补偿款。”
“针对村民担心的土地产权归属,村干部在现场测量拆除面积后,出具一份‘产权证明’,里面标明村民拆除土地位置、面积等信息。”朴一村村委会主任吕炜明说。
“今后,一旦政府对朴一村进行开发建设,涉及土地的理赔款全部归村民所有,‘产权证明’就是凭证。”吕子孟说。
像大部分村庄一样,朴一村进出村道狭窄,最窄处仅两三米宽。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不少村民买了农用车、小轿车等,原本“清闲”的村道,开始忙碌起来,经常发生堵塞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朴一村采取“以退为进”。
经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研究讨论后,新建房屋自动退让写进村规民约。在房屋较密集村道,如有新建的民居房屋和厂房靠近路边一侧的,一律在原有基础上退让1.5米。而在进出村主干道上,则在原有基础上退让5米。
2016年7月,村民吕朝阳决定翻建自家石头房,就自动向后退让1.5米,“村道人人都要经过,路宽了,大家行驶也更安全。这种利于全村的好事肯定要支持”。
“听民意、聚民智、汇民力、谋民利、办民事,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和工作,我们村始终坚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健全‘四议两公开’机制,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最大程度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效扫除工作障碍,减少工作阻力,确保旗开得胜,办成很多以前想办而没办成的事。”吕子孟说。
传承优秀传统培育时代文明乡风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贯穿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朴一村党支部积极倡导本村乡贤著名慈善家吕振万先生“富而仁义、兼济天下”的慈善精神,引领党员、发动社会贤达在公益事业上出地出力出钱,先后成立时森公宗亲慈善基金会、崇济房慈善基金会、朴乡廿三世吕公良耀慈善基金会等3个村级慈善基金会,主要用于扶贫济困、捐助公益性项目建设,目前基金总额2000多万元。
同时,朴一村发挥党员和村干部“关键少数”作用,带头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进一步摒弃乡村陋习、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轰轰烈烈搞建设的同时,朴一村不忘拾起文化根,通过查找考证朴里武狮武术队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研究特有的排阵、刈狮等武术技法,成功将朴里武狮武术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前正在公示期。
“新”“老”村民自发整治村庄环境
2017年,吕子孟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带头组建朴一村义工队,将每周六定为环保义工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微信群,发布一些环保知识、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内容,潜移默化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动员大家每周参加环保义工活动,在全村掀起共建“美丽朴一”的热潮。
成立一支义工队不难,难的是坚持下来。现在义工队已经成立半年了,有400多名义工,每周六的环保义工活动也都如期开展。
2019年1月1日,水头镇朴一村再创新举,成立水头首个外来务工人员联谊会,设有会长1名,副会长5名,秘书长则由本村村民担任。会长与副会长全部是由外来务工人员担任,他们来到朴一村多年,视这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早已成为“新村民”。
在会长徐永财看来,大家非常愿意共同参与到朴一村的卫生、环保工作中来,承担起建设者的角色,“接下来,我们每周六都会参与村里义工活动,再慢慢商量搞些文化交流活动”。
联谊会的成立,搭建了一个村委会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互动平台,一方面,让他们遵守村规民约,共同参与朴一村建设;另一方面,村委会也为居住手续完整的会员解决子女上学问题,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可向村里寻求帮助。
如今的朴一村,处处彰显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道路干净整洁,垃圾桶、路灯、便民服务中心、小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村民安居乐业,慈善事业蔚然成风。
同时,朴一村还获评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泉州市文明村、南安市和谐村、南安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连续2个年度获得水头镇村级绩效考评第一名。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团结一心,努力营造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的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健全完善农村组织体系、治理体系,才能筑牢党的执政基石,实现乡村振兴。”吕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