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5月16日电(记者丁乐)15日在广州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法治论坛上,来自法院、高校、律师协会等业内人士针对大湾区营商环境司法保障、律师执业资格互认、规则对接等问题,提出推动大湾区司法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型粤港澳司法研究平台。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勇介绍,广州法院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良法治化营商环境、衔接有序的法律规则体系上进行了有效探索。涉外商事审判庭、涉“一带一路”建设案件专业合议庭等纷纷设立;港澳籍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制度、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等新举措频出;同时,还推出微信小程序、中英双语和繁简双体诉讼指引等新型诉讼服务。
业内人士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不同法域的三地,在程序和实体上不同。”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院长万云峰说,“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尽快找到三个法域刑事司法协助的最大公约数,探索形成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湾区模式。”
针对大湾区律师业资格互认问题,广州市律师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徐嵩建议,推进三地学历和学位互认,简化三地律师资格取得的条件;建立完善资格对等性评估机制,并建立粤港澳律师行业协会。
广州市委政法委书记谢晓丹说,下一步,广州将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开展司法交流合作,借鉴港澳在营商环境高端服务业等方面的经验;并建设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发挥各类法院作用,加强跟粤港澳仲裁调解机构的交流合作,同时健全完善粤港澳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律师连锁试点,拓宽港澳律师和联营地所的执业范围。
本次论坛围绕涉港澳诉讼中的法律问题、涉港澳涉外案件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智能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软规则”的对接与融通等主题进行研讨,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践(广州)基地和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