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运河苏州段具备“国际范”

admin 2018-11-23 18:48:14 导读

导读 : 让大运河苏州段具备“国际范”...

□苏报评论员 刘放

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持续有效的制度,共同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创新性发展理念,为同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种新范式。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开营,一批全球顶尖的规划设计专家以专业的目光,围绕大运河盘门至山塘街段1.5平方公里范围,开展实地调研、公众交流、研究讨论和规划设计,设计以“遗产保护、功能活化与空间品质提升”为主题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样的创新理念,这样的国际视野,必定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可持续的发展活力。

中国大运河是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典文化线路,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以国家文化公园的方式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具有创新性,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索的全新方式。

工作坊开营选择苏州,是对苏州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肯定。这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化积淀、城河关系和活态利用,都有极大的示范意义。犹如贯通文章的“文眼”,一眼选中,满篇气韵酣畅。

苏州的成功经验吸引国际视野聚焦大运河。苏州遵循科学规律系统性地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快推动与运河相关的博物馆群建设,积极做好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系统规划好“因运而美”的发展蓝图,运用系统化思维,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永续发展,认真研究制定好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细化工作,努力形成以“一带两心四镇八园多点”为骨干,核心带、辐射带有机结合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格局。

苏州的文化底蕴邀来贤达击节高歌大运河。大运河贯穿不同的文化分区,承载和展现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每个运河段落的文化形态都有着极强的本土化特征。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充分吸收本土文化基因,苏州的城市气质禀赋于改革开放,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提倡双赢或多赢。这样的吴文化所带来的独特人文魅力,让大运河显得更加多姿多彩。古韵今风交汇融合,吸引了众多贤达在这里留下深深印记,如泰伯、伍子胥、张继……粤语民谚的“苏州过后无艇搭”,中原腔和荆楚腔来苏探究,融合吴地的软语温情,在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上奏出让人心旌飘曳的歌吟。

苏州的襟怀包容各路才俊添彩大运河。首创“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如果算“地产”先贤,那么,在他之前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杰诗人”治苏州,以及他之后的况钟、林则徐让苏州人民爱戴,则完全是“引进”的先贤在吴地上流芳千古。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群星璀璨,就不以口操吴语论身份。也正因如此,这方土地方能从“状元之乡”进而到“院士之乡”。

苏州的基础设施为公众提供更多共享助力大运河。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活化状态,公众与运河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当秉持公众共享的理念,要通过优化功能、完善设施、提升空间品质等规划设计方式增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属性,为公众提供更具亲和力、体验感和教育属性的公共空间,让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居民文化自豪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持续有效的制度,共同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创新性发展理念,为同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种新范式。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感恩】国际合作交流中心CICEC联办美中高峰论坛,富察丹妮代表出席
下一篇:北师大牵手民企助推教育国际合作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