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独角兽完美应对美贸易战狙击新经济企图

admin 2018-04-19 22:26:42 导读

导读 : 研报精选:独角兽完美应对美贸易战狙击中国新经济企图(作者系中信建投证券资本市场部:陈友新、赵鑫)近期中...

  近期中美贸易战无疑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围绕着贸易战双方的一系列举动都意味深长,深刻的体现出中美两个大国关系的博弈进入了新阶段,对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走向将产生长远影响。

  一、各显神通,中美博弈新经济未来

  1、美国对中国新经济亮剑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8号表示,中美将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达成协议。至此美国发起的贸易大战终于揭开谜底,美国剑指知识经济,意图用知识产权这一利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压制中国新经济公司。

  仔细分析两国的贸易结构,中国对美出口中电子产品约占1500-2000亿美元,占对美贸易总额的40%,这些电子产品的最终形态是苹果手机等,这些产品的定价权和大部分利润都归属于美国公司,只不过由于跨国公司自身利益的原因,这部分利润并没有全部流回美国。换言之这部分逆差是不用弥补的。

  而美国用逆差来说事,目的很清晰,就是要为其优势产业进一步进入中国打开空间,让以GAFA(谷歌、苹果、facebook和亚马逊)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从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利益。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继续支撑美国跨国公司资本套利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新经济的大规模进入,形成对中国的新的顺差增长点,从而弥补美国本身宏观账户的亏空,进一步将全球资源向美国集中,改善其负债式发展的困境,同时打断中国正在进行的新旧经济动能转换进程,把中国按死在“美国代工厂”的位置上,算盘不可谓不精,用心不可谓不狠。

  2、中国全面布局应对美国压力

  中国方面的举措就更加意味深长。除了中国商务部对美国进行了快速强硬的反击外,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证监会在贸易战前后发布的几个文件,表明了中国已经看清了美国的底牌,从全局的角度对美国的意图进行应对。

  首先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该文件成文于3月22日,也就是美国3月23日打响贸易战的前一天,当天特朗普还签署了针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侵权》的总统备忘录,算是真正亮剑。财政部于3月28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国有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直接、间接的形式对地方政府进行违规融资的财政纪律,力度空前。2天后即3月30日,国办正式发布了中国存托凭证(CDR)的试点意见,同时中国证监会就相应的修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中美两国似乎是心照不宣的各自安排好了出牌的顺序,并且都是与新经济相关的。

  美国希望通过知识产权压制中国的新经济发展,中国则一方面节流,通过严肃财政纪律扎紧篱笆严防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开源,以CDR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支持龙头公司发展为试点,在制度完善后推广开来,形成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实现经济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

  二、任重道远,攻坚克难尚需负重前行

  从国际环境看,美国绝对不会给中国重起炉灶另开张的时间,一定会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其遏制中国新经济力量的目标。因此幻想着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重新培养一批新经济公司来A股IPO并不具备可操作性。从国内现状分析,国有资本尚需时间才能完成从传统投资逻辑向新经济投资逻辑的转换,而民营资本虽然能够承担较高风险,但由于其自身的期限约束,往往看重短期回报,难以进行长期的战略性投资。因此要突破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不仅需要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凝聚起全民族的共识,以更加宏观的理性思考来看待中国新经济的回归与发展。

  1、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新经济回归的战略目的

  新经济龙头公司的回归的战略意义还是在于带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尤其是通过这些公司回归资本市场,带动中国资本形成对新经济的判断能力和投资能力,从以往传统投资模式中走出来,切换到支持新经济的频道上来,防止重蹈BATJ因为在发展早期无法获得人民币资本而不得不出走海外的覆辙。用这些龙头公司的发展历程作为A股投资者的教科书,从而为人民币资本孕育出更多、更好的BATJ夯实基础。

  有些声音认为已经上市的公司过了高速发展期,回归A股已经价值不大,有让A股投资者接盘的嫌疑,容易成为新一轮的割韭菜,应该培育那些还在初创期的“独角兽”来上市才是最佳方案。笔者以为这种担心格局过于狭隘了,或者说大可不必。

  培育新的“独角兽”上市,这个工作是要做的,但在中美大博弈的背景下,如果没有BATJ这些巨头在前面遮风挡雨,那些新的“独角兽”根本抗不过美国的火力轰炸,所谓的培育会变成美元资本对中国企业的收割,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割韭菜,而且是美国把全中国当作韭菜来割。放眼世界,除了中国有BATJ尚能与GAFA相抗衡之外,日本、欧洲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公司出现就是例证。

  再说说增长这个事情。诚然这些新经济公司已经过了它们自己的极速成长期,但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7年,腾讯收入2380.14亿元,同比增长56.23%;阿里巴巴收入1582.73亿元,同比增长56.48%;京东收入3623亿元,同比增长40.2%;百度收入848.09亿元,同比增长20.21%。这些新经济龙头公司仍然处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增速仍高于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这也正是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性价比最高的一个阶段。虽然错过了它们极速的成长期,但也同样规避了风险最高的时期。

  还有关于接盘和割韭菜的论点,就更显得有些鼠目寸光了。让我们用数据说话,2015年至今,GAFA累计平均涨幅151.85%,BATJ累计平均涨幅只有97.64%,GAFA的涨幅是BATJ的1.56倍。从行业对标的角度来看,这中间BATJ尚有1.5倍以上的空间。从具体公司来看,以业务最为相似的阿里、京东与亚马逊来比较,2015年至今,亚马逊累计涨幅352.79%,阿里和京东分别只上涨了61.17%和69.53%。美国新经济龙头公司的涨幅远高于中国的龙头公司,也预示着中国龙头公司仍有价值上升的空间,接盘之说似是而非,贻害极大。

  2、巩固根据地是中国新经济实现突围的基石

  BATJ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这些龙头公司都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即大多数公司都在海外上市,个别的在香港上市,与母国的资本市场缺乏直接联系,既无法让自己的用户直接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也无法为母国的资本提供直接的投资机会。这样的后果就是中国新经济的龙头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估值明显低于同行业的美国公司,只有腾讯因为在靠近大陆的香港市场上市,大陆与香港的资本流通相对便捷,才使其公司价值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可见回归母国市场,既是新经济龙头公司发现自身公允价值的需求,也是中国资本进军新经济、提升话语权进而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3、勇于担当是突出重围的必然要求

  任何改革的推进都是有风险的,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因为担心出现所谓的“风险”而裹足不前,就能够解决新经济发展的瓶颈么?就能够避免“割韭菜”的怪圈么?就能够安然应对美国的压力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每个经济周期的末端,都是各种矛盾复杂交织和危机频发的时期,哪个国家能够上下一心、以勇于担当的意志率先实现重大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就有希望率先走出危机,开启复兴的大门。英国如此、美国亦如此。中国的近代史昭示着固步自封只能被历史淘汰的真理,中国经济的奇迹证明了惟有改革创新才是发展壮大的坦途。

  改革开放把我们从一穷二白送到了世界第二,也正在把我们推向新经济的高速路,中国道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而一味迷信西方评判标准的结果则是苏联的解体、日本经济的迷失和欧洲的一蹶不振。中国正是靠着BATJ这些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大手笔、重投入才保持了与美国抗衡的力量。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越是接近复兴的伟业,就会面临越多的压力和困难,就越需要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忘初心,负重前行,用我们的理性与智慧战胜恐惧和彷徨,奋力拥抱属于新时代的新经济。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海营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鄂经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制造业用电实现"开门红"
下一篇:增势强劲,经济运行开局向好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