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杨伟民回答记者提问。
作为我国经济决策核心部门的参谋和助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越来越被海内外经济金融人士和媒体所关注。而作为办公室的副主任,杨伟民在公众面前亮相的次数也逐渐增多。
这次两会期间,杨伟民不仅是全国政协委员并当选常委,他还是经济界别36组的“杨组长”,也是记者最喜欢追问的“全能型”委员,说话亲切和蔼,观点一针见血,从宏观经济面分析,到政策解读,再到风险防控举措,他都能深刻地透析根源,点出症结,指出方案,为大家呈现了一段段精彩发言。
观点一:经济发展新理念、新常态成为共识
“听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用两个‘实’字总结。一是实事求是,过去5年的工作都是符合实际的,用数据来说话。二是实实在在,今后政府工作的任务和举措都很实在,用了一些量化的指标。”在政协经济界36组中,作为组长的杨伟民除了负责每天小组讨论的召集,也总是率先发表观点,建言献策。
“过去5年,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两方面。”杨伟民引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说话:首先是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过去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为7.1%,虽较上一个5年增速有所降低,总量增幅依然很大,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30%。有关资料显示,这个数字超过了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其次是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由过去靠工业拉动,转变为由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拉动。服务业比重提高至51.6%,这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二是由投资带动增长转变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增长。数据显示,消费贡献度达到58.8%,投资贡献率已降到32.1%。三是由单纯的生产大国转变为生产和消费并重的大国。去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折合美元后已经接近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可能在今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为“全球超市”。
杨伟民指出:“过去5年我国经济增长还发生了无形的变化,能够取得经济发展重大成就的原因之一,是各方对经济发展的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很多变化。”
他举例称,新发展理念得到了贯彻,过去“以GDP论英雄”的片面发展观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纠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从立足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来关注发展,而不是单纯为增长而增长。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们对发展阶段的认知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更加理性。大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思想逐步统一,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自觉性相较于前两年已经提高不少。全社会对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高度认同,创新的热潮风起云涌,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此外,对民营企业产权的保护和企业家精神的呵护力度逐步加大,“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正在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成为全社会最大公约数。
“这些重要的变革和无形变化,不仅是过去5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和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精神动力。”杨伟民如是说。
观点二:把握稳中求进的“核心要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那么如何确保稳中求进,实现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求进是否意味着经济增长趋缓不可避免?面对记者提出的犀利问题,杨伟民从容不迫,一一解答。
“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从2012年开始,在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强调稳中求进。总书记也讲,稳中求进是我们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也是当前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杨伟民指出,现在需要强调的稳中求进要作为整体来把握,不是说哪些方面要稳,哪些方面要进,不是这样考虑的。经济工作当中的任何一项任务,比如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积极稳妥地处置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等,也就是说各项工作都要坚持稳中求进。
杨伟民强调:“我理解总书记讲的稳中求进,最核心要义就是遵循规律,把握好各项工作的度,既不要盲目冒进,也不要无所作为、无所事事。”
对于经济是否会稳中趋缓的问题,杨伟民认为,经济发展是有规律性可循的,一般来讲,特别是追赶型国家,在追赶的前期,经济增长速度都是比较快的。但是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质的提升就必然要提到日程上来。相对于以量的扩张为主的阶段,在质的提升阶段,增长速度下行可能是一个必然趋势、必然规律。从其他国家发展历程来看,基本上呈现了这样一种情形。
“趋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从阶段性角度来看,而不是从短期经济周期来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可能在某些时点上有一些起伏,我觉得这都正常。”杨伟民表示,我们已经不在乎说某一年增长速度提高了几个点或者某一年某个季度下降了零点几个百分点,对此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惊慌失措,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朝着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方向持续努力,这就是稳中求进的要义所在。
观点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正在研究中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如何制定政策指标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政府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杨伟民看来,要想制定政策指标或评价体系引导各级政府摘掉过去拼命强调GDP的“紧箍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搞清楚评价的内容、高质量发展的概念。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他认为有两方面非常重要:第一,投入要高效率,也就是说生产要素投入以后要有高效率,包括资本的效率、劳动的效率、资源的效率、能源的效率乃至环境的效率。现在大数据正在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同时也应该包括提高数据生产要素的效率。第二,效益要高。在四大市场主体当中,投资要有回报,同时企业要有利润,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而且这四大主体得到的报酬或收益都能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来获取,也就是说收入分配能够比较合理,这就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建立6大体系加一个体制,实际上是‘6+1’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杨伟民表示,这是长期的任务,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
“从政府来看,六大体系中最主要的是政策体系,目前新的还没有出台,但我觉得今后要逐步改变。”杨伟民指出,有的部门正在改变,比如说上市公司中体现高质量、创新型的企业相对比较少,而传统产业企业比较多,也就是说现在上市公司的结构和创新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现在有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使新的独角兽企业尽快进入上市企业当中,给老百姓更多的优质资产和财富增值的更多选择。
高质量发展才刚刚开始,未来任重道远。杨伟民认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整个过程都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的体系、统计的体系、政策的体系、绩效的评价等等都会相应地做出一些调整,但也不会一次到位,而是逐步完善。他最后如是强调:“总之,我们的目标是推动我国经济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