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抓导向、保安全、谋创新、促发展、出精品,在开拓创新中巩固壮大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主阵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推进赣南振兴发展、打好六大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强化理论武装
筑牢信念之基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共同思想,笃定前行方向。去年,我市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始终。市委中心组率先垂范,开展集中学习会2000余次、专题报告会500多次,每月举办一期专题讲座,每季度开展一次好书赠阅,为市委中心工作顺利推进做好理论准备、知识准备和舆论准备。我市还充分发挥基层宣讲骨干的生力军作用,大力做好基层宣讲,推广“一日一句”“山歌宣讲”“文艺宣讲”等工作经验,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一年来举办各种宣讲活动540多场,直接受众达250万人次,全面准确地把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送进千家万户。我市还围绕“十三五”规划、六大攻坚战等实际问题,推出了一批实用型、对策性研究成果,组织编印《主攻工业百问百答》《“两违”宣传手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手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宣传手册》等通俗刊物,社科普及宣传活动深入人心,中国社科院也在我市建立全国首个设区市国情调研基地。
我市坚持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重中之重,市委主要领导对意识形态工作带头抓、直接抓。市委出台了《关于贯彻〈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率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级考核指标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并大幅度提高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综合考评中的权重。赣州将全年宣传思想文化重点工作分解成了68个具体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问效,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2016年5月12日,中宣部《宣传工作简报》专刊介绍我市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做法;同年8月29日,我市在全省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壮大主流舆论
讲好赣州故事
着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凝聚推进赣州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2016年,赣州市广大新闻工作者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讲好生动故事、做活走心宣传,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形式,大力宣传赣州成就、讲述赣州故事、推介赣州形象,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赣南振兴发展、打好六大攻坚战凝聚共识,摇旗呐喊。
市内宣传亮点频频,营造改革攻坚好氛围。2016年,赣州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导向不动摇,新闻战役持续发力。每季度打响一场重大新闻宣传战役,其中,六大攻坚战系列评论员文章,受到市委主要领导点赞,并推荐给全市领导干部学习;拍摄制作的《农村生活垃圾乱象调查》《市中心城区及周边违章建筑暗访实录》《部分困难群众贫困状况实录》等3个专题片,在多个全市性会议上集中观看;重大活动高潮迭起,抓住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契机,主办承办150多场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的重大宣传活动,其中,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中国作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办的活动就达36场,共接待125批次、750余名全国知名媒体编辑记者到赣州采访报道。
主攻大报台硕果累累,再拓新局面。2016年,赣州“内外兼修”,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帮助,围绕赣州进行持续集中的采访报道;另一方面努力练好内功,积极向中央主流媒体报送外宣稿件。多措并举下,赣州收获颇丰:全年在中央主流媒体发稿571篇,其中头版头条14(条),央视《新闻联播》45条;在省级主流媒体发稿2922篇,均位列全省前茅。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的《赣州棚改货币化安置经验值得借鉴》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一系列外宣成果,有效扩大了赣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进落实市委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等中心工作部署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奏响网络空间最强音。赣州坚持把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主战场,网络宣传声势强劲。中央网信办先后3次在我市举办重大网络宣传活动,其中,“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微博点击量达2.46亿人次,中央网信办先后20次全网推送我市正面宣传稿件,在中央各大网站首页发稿3300余条,形成网上正面舆情热点26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赣州网络扶贫走在前列,积极承办全国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阿里、京东、去哪儿等国内知名网信企业与我市签订了30项结对扶贫协议,覆盖了11个贫困县(市、区)120万贫困群众。此外,2016年赣州媒体融合步伐加快,江西省互联网信息综合指挥中心在我市成立了全省唯一的设区市分中心,崇义、寻乌、宁都等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同步挂牌成立,赣南日报“前端”客户端正式上线运营。目前,赣州形成全方位、广互动、立体化的全媒体报道格局,赣州政务新媒体矩阵初步建成,集合了全市200多个政务微博、200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号。
推进文明创建
构建精神高地
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
赣州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文明创建成效显著。我市出台了《赣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问责办法(试行)》等文件,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市直(驻市)单位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建工作,先后结对帮扶文明村镇211个,帮扶资金6000余万元。
德立赣州,赣州进一步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评选了110所文明校园、100户文明家庭,其中,廖祖斌家庭获得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2016年,赣州典型选树实现突破,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全年共有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4人入选“江西好人榜”,均位列全省第一,并承办了2016年度首期“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举办了3期“赣州好人”发布仪式暨现场交流活动,发放帮扶资金34万元。
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榜样的力量通过各种活动,一点一滴融注于文明和谐进步的涓涓细流。赣州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化,大力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三年轮训计划,与赣南师范大学联合办班培训,中宣部《宣传工作简报》专刊介绍我市的经验做法。我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实施办法》,全年共争取中央、省改陈布展资金2944万元,占全省预算资金总额的45.4%。2016年,全市开展“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10万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达971万小时,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文化名片
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充分释放文化熏陶润物无声的力量。去年以来,我市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组织创作文艺精品力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正成为赣州递给世界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赣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不断释放文化发展新活力。深入实施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投入1400万元创作民俗音画《客家儿郎》,面向全国征集《八子参军》同名电影剧本。《永远的歌谣》《老镜子》《畲山情歌》等6部戏受邀参加全省玉茗花戏剧节展演;《红领带》入选全省重点资助剧目,35件作品入选江西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优秀创意。
覆盖全年的各项文化惠民活动,让广大赣南群众也感受到了文化自信。赣州坚持一手抓“文化惠民 精品共享”,依托专业剧团每周举办一场赣南采茶戏惠民演出活动;一手抓“文明风采 百姓舞台”,发挥文明单位力量每周举办一场文艺汇演活动,城区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6年,赣州成功举办首届文化惠民周活动,积极承办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赣州文化扶贫创造经验,在全市推广“农家书屋+电商”工作,建成服务站点800多个,探索了一条文化扶贫新路子。2016年,13个省(自治区)到赣州学习考察,安远、寻乌等先后受邀到6个省作经验介绍。此外,我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704个村列入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范围;超额完成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惠及40.8万户农村家庭。
赣州还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深圳文博会上签订5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达76.5亿元,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建设。(记者刘珊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