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置效果评估
1. 近五成事件遭舆论追问 回应满意度欠佳
图10 舆情回应效果分析
面对汹涌的舆情,虽然政法机关大多快速、积极的进行回应,但舆情处置效果各有千秋。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45.3%的舆情处置获得舆论认可,舆情最终平息。有46.7%的案事件遭到舆论追问,如杭州保姆纵火案、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等。
从回应满意度来看(测量采用5分制,1代表非常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总平均分为3.05分,基本处于“一般”水平。其中,专业满意度得分为3.09,媒体满意度得分为3.24,网民满意度得分仅为2.84,网民满意度明显低于其他两项指标。
不论从舆情结果还是满意度来看,政法机关的处置工作还有提升空间。
2.基层政法机关回应网民满意度低 舆情意识、手段、方法普遍缺乏
图11 不同级别政法机关舆情回应满意度分布
对比分析发现,省、市级政法机关舆情回应网民的满意度约为2.90,县级及以下政法机关舆情回应网民满意度约为2.70,基层政法机关的舆情回应网民满意度相对较低。其中,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最为典型,起初,泸县官方采用“拖”、“堵”、“删”、“等”这些不得当的处置方法压制和扭曲社情民意,导致事件升级。一时间群体聚集、谣言四起,虽然泸州市政府和四川省公安厅等上级机关相继介入,但已错过最佳处置时机。
类似事件折射出基层政法机关舆情引导和应对能力较差,对舆情应对工作的敏感性不足,预防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淡薄,舆情处置能力明显薄弱,大量矛盾冲突未能在基层很好化解。因此,政法机关舆情回应工作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需提高基层舆情应对水平,最终形成“上下联动”,实现对舆情的有序疏导和分层导控。
3. 重大舆情事件回应能力亟待整体提高
图12 重大舆情事件回应满意度分析
数据显示,重要性较低的舆情事件回应满意度为3.27,而重大热点案事件的舆情回应满意度为3.09,两者之间存在明显落差。重大舆情事件通常会引发大规模的网民关注和讨论,海量的网上信息难以掌控,大量相关性、偶发性因素使舆情更加复杂多变。加之,群体结构复杂、思想激辩多元、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给参与事件处置的政法机关带来极大的压力。这提示我们,政法机关需重视舆情的日常预警,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力争使负面舆情处于有“预”无“警”的状态,避免小舆情不断积累最终爆发情况急、难度大的“boss级”舆情。
五、结语
法制网舆情中心通过对90起具有代表性的舆情事件进行定量推演和计算,力求从数据角度探求2017上半年政法舆情的各方面特征。
文章采用数据可视化的表达方式,从舆情分布特点、传播特征、应对分析、效果评估四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全景式、系统化展现舆情概况。分析发现,2017上半年,中西部省份政法舆情压力增大,舆情热度板块“西移”现象明显。“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检察院”的系统分布有固化趋势,跨系统舆情数量明显增长。此外,基层舆情升温,舆情发生级别逐步“下沉”。
面对此种形势,政法机关对舆情应对工作更加重视,多数政法机关能做到反应迅速、态度诚恳,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大量舆情回应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回应—演化—新回应—再演化”成为常态。值得关注的是,近半数的事件出现“烂尾”迹象,回应率高、处置乏力现象较突出。从反馈来看,无论专业人士、媒体还是网民,对舆情回应工作的满意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尤其是基层舆情回应尚存短板,重大舆情事件舆情回应表现欠佳,处置能力亟待整体提高。未来,期待政法机关在舆情引导工作中,能突破现有瓶颈,进一步增强舆情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