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对社会、国家,诚信都是无价之宝。国务院曾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央文明委出台《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日前也已启动,将推动不断完善诚信体系建设。(7月4日《人民日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不仅需要国家的倡导、社会的推崇,更需要每个社会个体形成共识、共同坚守。
凝共识需惩戒不手软。从限制老赖坐高铁、坐飞机、办企业等惩戒性的举措来看,效果明显,起到了惩戒一起、震慑一方的作用。对于失信之人,就不能手软,因为失信不仅给他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严重伤害了社会经济秩序。特别是极少数人的失信行为,往往会成为影响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比如一家企业生产不良产品,那么,就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这种现象发生过。甚至普通人出国旅游,如果不诚实守信,也会给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人的行为,然而其影响却是恶劣的。对此,向失信者说不,让失信者负付代价,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凝共识需制度来兜底。人管人,管不了人,要用制度管人、管事。诚信之于个人、社会、国家如此重要,就不仅仅是需要个人道德自觉去遵守它,而需要形成一种全社会共识,需要用制度去捍卫诚实守信这条底线。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到《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再到“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诚信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诚信已经从道德的自觉遵守,进一步上升到制度上的刚性约束。每个人的信用一旦有了污点,那么,就会给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多的限制和约束。比如全国各地、各部门采取限制性措施对失信者的进行信用惩戒,就起到了非常好的震慑作用。同时,一些地方尝试信用积分,积分高的人可以免费或优先享用社会公共资源。通过这些制度性的举措,使诚信对失信者有了强有力的约束力,对守信者给予一定的激励,这种惩戒与弘扬并举做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凝共识需要道德来滋养。诚然,道德没有强制力,但与西方的法律文化不同,中国的道德文化源远流长,而崇德向善依旧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加之,道德与制度、法律相比较,具有覆盖性强、成本低的优势。诚信建设,我们既需要惩戒少数人,让诚信长出牙齿,也需要用道德去滋养,让诚信成为风尚。与制度的强制与约束不同,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我们就要积极倡导,让人们去主动地践行诚信。道德注重的是个人的自觉,需要每个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使诚信成为个人的一种美德习惯。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让诚实守信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就是要从一些具体的小事入手,建设诚信社会,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诚信待人、诚信办事,那么,一个诚实守信的良善社会就离我们不远了。(李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