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舆情分析师,看这里

admin 2018-07-16 11:23:22 导读

导读 : 一位正从事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工作人员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今天上午我要搜集相关新闻25篇,整理一共50页正文,...

一位正从事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工作人员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今天上午我要搜集相关新闻25篇,整理一共50页正文,经过提炼和概括后的文档有25页,最后再汇成一万多字的舆情报告。”舆情分析师被《人民日报》撰文评为“朝阳职业”,而外人恐怕尚不知晓舆情分析是何物。近日,记者在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了解到,据相关机构调研,中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

原标题:想当舆情分析师,看这里

什么是舆情分析师?很多人对这份工作,有个不太雅观的戏称,叫作“五毛”。而最近媒体上报道众多,称之为“朝阳产业”——是“为领导人看网”的工作。究竟舆情分析师是一种什么工种,要从事舆情分析工作需要什么证件?近日,记者对舆情分析师进行了探访同时了解到,本报近日将开展和工信部合作培训舆情分析师项目。

舆情分析师干什么

早在2011年,《人民网》发表报道,是国内较早的对舆情分析师这个行业做了解读。2007年,山西爆发“黑砖窑”事件 ,网络热点的沸腾程度让各方开始重视网络舆情。

而一名网络舆情师的具体工作是“每天浏览网页,了解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热门话题,熟知网络流行语和热门段子,迅速把握热点准确分析舆情,预测舆情走势。”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在中国还是一项崭新的业务。目前舆情分析师这一崭新的从业者,大多活跃在许多党政机关、企业以及舆情分析专业公司机构中。

一位正从事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工作人员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今天上午我要搜集相关新闻25篇,整理一共50页正文,经过提炼和概括后的文档有25页,最后再汇成一万多字的舆情报告。”舆情分析师被《人民日报》撰文评为“朝阳职业”,而外人恐怕尚不知晓舆情分析是何物。近日,记者在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了解到,据相关机构调研,中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

他们几乎对网上所有热点事件都有所了解,同时每个人又需要着重关注一两个领域,成为半个行家。许多媒体对这个行业的介绍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一专多能的“杂家”。

舆情分析师收入怎样

记者了解到,上网阅读新闻就成为舆情分析师每天工作的开端。既然需要关注每天的新闻热点,所以,网络舆情分析师在假期也难有“断网”的日子,有时客户规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经常需要加班加点。

在工资方面,关于舆情分析师的待遇说法并不统一。据央广网报道,一名从事舆情分析工作的管理人员表示,舆情分析师一共分成四级,处于某级别的舆情分析师,在本年度表现不好,那么他也会被降级。一个最低等级的舆情分析师月薪在6000元到8000元左右。

据了解,想从事舆情分析工作 ,需要持证上岗。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是负责开展培训、授课以及考试、办法证书的机构。具体实施的部门是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下属的考试管理中心。

工信部舆情分析专家告诉记者,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项目管理中心(简称舆考中心和 NPST)是实施“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项目具体工作的机构。

对考试合格者,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水平证书。工信部专家介绍,目前,工信部已在全国多个地区设立了运营中心和承办机构,成功举办了多期网络舆情培训班,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

本月底开展合作培训

面对日益激增的互联网网民,面对互联网传播的渠道多元化,如何能在互联网漩涡中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问题,尤其是突发事件,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个人必须重视的问题。其中问题解决的关键:专业的网络舆情人才培养。

NPST希望与各地政府、媒体和协会以及企业开展合作承办、代理招生的全面合作,利用NPST的课程体系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各地网络舆情培训和工作体系的全面展开。

学习课程时间为全日制三天时间,采取在哪培训在哪考试的原则,由工信部专家来培训,同时由考试中心的老师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统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技术证书。

工信部专家介绍,目前工信部已经和新华网、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绿讯科技有限公司等全国多家媒体网络、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将为培训合格的优秀学员,提供就业平台。

工信部已经和本报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预计本月底开展合作进行培训学员,如果想了解学习工信部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课程情况,可以拨打报社热线80889088或13806427495报名详细咨询。 本报记者

想当舆情分析师,看这里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舆情:在自由与管制之间
下一篇:舆情地图23期:“舆论反转”事件引社会反思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