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起,我国增值税税率又迎来了一次大幅下降,在上海,约70万户企业因此受益。从最初的营改增试点、到全行业铺开、再到减税降负,7年多的时间里,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的税务干部们是改革的探路人,亲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浪潮与巨变,推进政策落地,帮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5年营改增,全国减税超过2万亿元。在营改增推进的道路上,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这个在外人看起来光鲜的“先行者”,其实并不好当。
经历14万户次数据测算
2012年1月1日,对于上海营改增是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一天开始,交通运输业(除铁路运输)及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率先在上海推开。这是继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又一次重大的税制改革,更是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个先行者可不好当!很多人不知道,为了这一天,我们准备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上海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处长黄靓说道。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小到一个具体的税率计算,都经过了大量的数据和考证。”一位经历了整个改革过程的税务干部说道,超过500个日日夜夜,至今仍让他难忘。
奔走,调研,摸排。根据统计,全市有约12万户企业被纳入到首批营改增试点中,这些企业的实际情况,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制定。自2010年下半年起至2011年年中,在国家税务总局的直接指导下,上海税务部门先后3次进行了超过14万户次的数据测算。“特别是精心组织了对营业收入规模500万元以上营业税纳税人的第三次税收典型调查,涉及企业近8万户,营业税收入调查规模达到712亿元,占2010年上海市全部营业税收入的76.2%。”他说,营改增不单对本行业有影响,对上下游其他行业都有影响。只有依托大量的数据测算,才能得出具体的方案和相适应的税率。
时至今日,他还记得为了一个税率计算而进行的反复推敲。“要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支撑改革;又要考虑改革尽可能覆盖更多的企业;还要确保企业税负只减不增。”政策制定团队围在一起讨论,最终推出了一个多元一次方程,寻找着其中的平衡点。
x、y、z、x1、y2、z3……看着纸张上环环相扣的字母代数,他和同事们计算着、斟酌着。一会儿,白纸就被涂写得密密麻麻。
“上海作为全国先行试点的区域,还要考虑到方案今后是否能进一步推广至全国。而全国的情况又会有所不同。”他说,方案和税率是相互支撑的。当时,团队测算出了几档税率,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将每个方案的优缺点都逐一列出来,经过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多轮决策,才得出最终的方案。
2012年,营改增试点正式落地。上海这个改革的“先行者”,为各种疑难、典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上海经验”。
开一张票,不超过30秒
改革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来自企业的不理解和抱怨,在改革之初,并不少见。
“不止一次听到企业说,你们不要改了,不要来找我们了。”上海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参与全程营改增的陈浩说起这些,不禁摇着头笑了。那个时候,他听到过太多来自企业的质疑,但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因此垂头丧气。
一次,一个企业财务找到了陈浩。他说,自己原来操作的都是营业税,改革以后,一下子对于增值税的税制和申报过程都不适应,导致很多可以抵扣的进项未抵扣、可以减轻的税负未减轻。另一方面,这次颠覆性的改革,增加了企业财务的工作量。原来,企业申报营业税只需要填一张申报表,改成增值税之后,要提供发票、抄报税、认证、填报表、一窗式比对等,多了数个步骤。
企业财务的每一句抱怨,都深深扎进了陈浩的心坎。根据企业的反馈,他当时就反馈了信息,并且会同大家群策群力,如何通过各种手段,简化流程、服务企业。
“营改增之后,大厅的增值税发票需求比之前的营业税发票足足多了3倍。为了方便企业更快捷地取到发票,我们税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就提前按照25份一袋的量,进行分装。确保纳税人来了就能拿走。”他回忆道,“时下讨论得很火的996工作制,在那段时间,就是我们税务干部的真实工作场景。”他介绍说,当时,小规模纳税人来税务大厅代开发票,每一张发票的开票时间都是用秒来考核的,开一张票,不会超过30秒。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支持,企业财务的工作量也逐步减少。陈浩说,企业开增值税发票,税率不同、票面也不同。为了保证所有企业“能开票”,当时,货物和劳务税处的税务干部就找到了税控系统的服务商。经过多次的沟通,最后根据纳税人诉求,“对症下药”。“所有的发票税率都提前在系统后台改好,到了政策落地当天,系统自动跳转,免去了企业的担忧。”
税务干部的努力获得了纳税人的认可。抱怨少了,理解多了,政策落地,万家受益。数据显示,2012至2016年,上海营改增累计减负超过1967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上海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成本的13倍还多。
每天打3小时电话解答企业困惑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试点已覆盖全国所有行业,营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从国务院做出本轮改革决定到政策执行,只有短短不到50天的时间。
“今天老师讲课的材料还有多的吗,我想带回去给单位老总以及下属单位的财务一起学习。”2016年4月末,上海市期货交易中心大会议室的门外,十来个人围住工作人员发问。会议室内,一场上百人的培训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营改增全面推开前夕,这样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发生。原先,税务局的培训通知上注明辅导对象是本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的财务、税务负责人,一家企业两人参会。但有些企业集团将下属所有子公司的财务一并参会,导致临时多开了个会场。
在接下去的三天里,针对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特点开展的培训,同样火爆异常。培训中所有的培训资料均按50%以上的增量进行准备,才勉强满足了辅导对象的需求。在每场培训结束后,主讲人都被团团包围,寸步难行,人群中,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相继抛出。
货物和劳务税处业务骨干凌伟在整个4月份参与了足足10场培训。“由于一下子扩展到全行业,几十万企业纳入进来,也意味着海量的问题扑面而来。”
12366的热线电话,在那一段时间,忙音等待成了常态。“大部分问题都是关于营改增的,电话量出现暴增。”凌伟说,打开电脑,关于营改增的政策提问,占满了屏幕,从头往下翻页,竟一下子翻不到底。
从12366传递到市税务局的各种问题,经过过滤以后,一天仍有超过30个,其中一大半需要他打电话来解决。“今天不解决,明天又会铺天盖地地涌进来。只能加班加点,利用休息时间,解答纳税人的疑惑。”
周末,忙碌了一周的凌伟,又一次打开了办公室的门。拎起电话听筒,一打又是两个小时,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平均一天打3小时,几十个电话。”凌伟回忆说,那段时间,晚上8点,货物和劳务税处办公室内,依旧灯火通明。到了周末,办公室里也总能传来敲击键盘的啪啪声。
从3月中旬开展工作至5月1日政策落地,在不足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内,货物和劳务税处先后完成了约37万户试点纳税人确认,实现政策培训全覆盖;推行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8.5万户,实现操作辅导全覆盖。伴随着2016年5月1日零时,上海开出全国首张金融业增值税电子发票,上海也顺利完成了营业税向增值税税制的转换。
减税红利释放企业竞争力大增
让凌伟至今难忘的是,2016年税改落地前,4月份,沪上五星级酒店纷纷宣布涨价,要求向顾客加收6%的增值税。
面对舆情,税务部门第二天就会同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了约谈,结果当天下午,就有酒店宣布不再上涨服务费和税费。凌伟说,随着营改增推广到全行业,企业覆盖面一下子增长了数倍,不少企业对政策存在误读,有的还借机涨价。“这样的情况,随着政策的不断普及,也渐渐消失。”他说,自己在和企业的一次又一次沟通中,明显地感受到他们从最初的被动和不理解,转向接受和欣喜。“看似名义税率提高了,但实际税负却是下降的。随着进项抵扣增加,企业的税负降低了,这些实实在在体现在企业的账户上。”
从去年开始,国家又先后两次下调了增值税税率。今年4月,从宣布降税到落地,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有了之前数年的积淀和历练,改革正平稳地加速推进。上海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处长黄靓自豪地表示,这样的高效率改革,放眼世界,都绝无仅有。
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是第一批试点企业被纳入营改增试点的企业。企业财务总监高静颖说,2012年,营改增在上海试点,企业受试点范围限制,税负有所上升。2013年,试点从上海扩围到全国。企业在外地的分包业务纳入试点范围,下游的抵扣链条被打通。2014年,营改增试点扩围到邮政通讯业和电信业。由于邮电业是企业的上游,因此上游抵扣链条也被打通。2016年,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全环节、全行业抵扣链条被彻底打通,企业减税超过1000万元,减税规模接近前3年的减税总额。
曾经,一度酝酿涨价的餐饮企业,随着房租、原材料都获得了抵扣,成了减负最明显的行业。航空公司购入的飞机,不仅可以抵扣进项,还能留抵退税。飞机的购置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增。与此同时,打折机票多了,最终惠及消费者。
黄靓说,营改增的背后,意义不仅是为企业每个月节省了一定的税负成本。从长远看,企业敢于投资、招聘、参与市场竞争了,拥有了技术引领、创造了就业岗位,往前跨出的每一步,都更加坚实、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