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智媒未来

admin 2019-05-16 18:51:33 导读

导读 : 5月9日,由苏州市委网信办主办、中经社和瞭望周刊社运筹的第二届“智媒未来”论坛,在国际博览中心人气开场。...

科技赋能 智媒未来

5月9日,由苏州市委网信办主办、中经社和瞭望周刊社运筹的第二届“智媒未来”论坛,在国际博览中心人气开场。从央媒到地方媒体,从高校学者到行业新锐,各路大咖云集,前沿观点碰撞,成为当天开幕的苏州智博会一大亮点。

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应用领域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则更加轻量化、商业化。新闻从业者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疑问:人工智能撰写新闻稿,对新闻从业者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能够完全取代人类新闻工作者吗?“更聪明”的未来媒体会长啥样?置身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时代,创新网络传播,推进智媒探索,又该如何向着未来的坐标绘图探路?

科技赋能 智媒未来

怀揣着这样的好奇,借助苏州市委网信办和新华社旗下中国经济信息社的搭台给力,新一期的“圆桌思享汇”,与“智媒未来”论坛成功对接,头一次摆到了苏州智博会的现场,与业内顶尖的各路大咖一起“见智·见未来”。

AI环境下的新闻编辑室

自新闻业诞生以来,新闻就一直被新技术所塑造。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技术被纳入新闻编辑室时,也通过多种方式改变着新闻编辑室的生态。

2018年11月7日,记者节的前一天,新华社推出了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该技术通过人脸特征提取、人脸重构、唇语识别、情感迁移等多项前沿技术,结合语言、图像多模态信息联合建模后,“复制”出拥有真人播报员相同播报能力的“分身”,一度令众多新闻主播们“倍感压力”。

就在本期“圆桌思享汇”的现场,深度参与该项目的新华社客户端主编陈倩,还把这位引发全球媒体围观的、传说中的“AI合成主播”带到了会场。

科技赋能 智媒未来

陈倩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不断深入学习和升级的技术”,经过近几个月的进化,他们新一代的“AI合成主播”,已将过去的“坐着播新闻”升级成结合肢体动作的“站立式播报”,而且还从坐在桌子后面走到了台前,并增加了不少手部动作,举手投足,更加自然逼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AI合成主播”共播发稿件236条,累计浏览量达到1.2亿。据陈倩介绍,目前这一智能应用正在新华社全面铺开,已播报新闻5000余条,累计时长达1.3万多分钟。此举节约出来的人力,十分可观,可以让记者更加专注于独到深度的报道和人文访谈。

除新华社外,科大讯飞也带来了他们独立研发的AI合成主播技术。现场,科大讯飞听见科技媒体业务线的总监黄佑银让“AI主播”即时报道了正在进行中的“智媒未来”论坛消息。

黄佑银说:“‘5G+4K+人工智能’,这三个最火热的词叠加在一起,可能是未来媒体融合发展中最强大的武器。”

两大智媒巨头同台PK,其势可观。受此感染,对新技术格外敏感和看重的苏州广电总台台长陆玉方,在分享中也笑言,“看来我们回头也得请两个‘AI主播’来试试。”

对AI前景十分看好的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叶龙表示,未来的智慧传播,只会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比如机器人写新闻、播新闻,下一步不用再给合成主播输入一些文本,他自己就知道要说什么,要干什么,以及配合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相应的,还有一些智能的编剧、编曲,以及配乐,慢慢会应用到传媒行业各个领域。”

科技赋能 智媒未来

智媒潮涌,“起势”苏州

随着信息科技的迭代,AI技术的突进,眼下各地新闻媒体都在奋力寻求变革和转型,力图用先进的智能技术来解放人力,提高效率,提升新闻服务的质量。

据了解,上海主流媒体目前正在奋力构建“智媒体矩阵”,升级现有融媒体指挥中心,打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一体化新闻生产分发平台。依托这一基础设施平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全流程结合,智能辅助、人机协作、智能化生产同时并行,帮助媒体生产更有价值、时效性更强的内容。

科技赋能 智媒未来

而在媒体融合发展深入的进程中,向来奋勇争先的苏州媒体人先知先觉,趁势而上地在加紧布局。

“没有人工智能跟传统媒体的结合,就没有我们的未来!”陆玉方的紧迫感溢于言表。据陆介绍,苏州广电这两年通过引进人工智能,用机器来抓取权威网站的民生舆情、热点线索、投诉建议,以地图的方式来展示,一目了然地摸清苏州老百姓在关注哪些热点话题和新鲜线索,进而更精准地捕捉报道。

科技赋能 智媒未来

同时,苏州广电还建起全国最大的媒资系统,把从1983年建台到今天总共15万小时的视频全部数字化建库。同时开发两个智能应用,只要上传当事人最近拍摄的人脸图片,经人脸搜索,几秒钟就能把包含当事人的素材视频抓取出来。

此外,全亚洲第一家“莫扎特系统”也已落户苏州广电。陆玉方介绍说,总台每天有10档新闻节目,有4个新闻演播室,过去在直播时要用几十个人来保证灯光、调音等工作,现在有了“莫扎特”这个强大的导播软件系统,基本上一个人就能搞定全部操作,大大解放了人力,优化了播出质效。

就在“圆桌思享汇”的现场,广电的工程师和小伙伴们还利用5G技术,和台里神秘的5G融媒实验室做了直播连线。据工程师戴骏透露,目前他们的技术,已能做到仅靠一部手机就能和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实现1秒以内的低延时互动连线。

这一技术,在今年的元宵节已经大放光彩。当天台里联合了华为、电信,推出独家策划,打通了南京、苏州的阻隔,在全国首次尝试“5G+4K”高清直播,上演元宵节的“双城记”。

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

在名城苏州网的的总编辑金磊看来,眼下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实现内容传播力的提升。这其中,除了技术的升级,其实更关键的是对内容的“拆分”能力。

“以前做新闻,很重要的一环是拿到‘通稿’,但这个‘通稿’一词会越来越成为历史”,金磊说,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更看重的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内容拆分,“如何把干货提炼出来,并以极致体验的方式带给用户,这是对内容生产者最大的挑战,也是莫大的机遇。”

对此深有同感的苏州日报副总编辑高岩也表示,尽管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纸媒,但报纸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相对优势。

科技赋能 智媒未来

“优质的内容还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岩说,相比其它平台,对于本地资源的整合力,对于各种信息的集成度,地方党报依然拥有相当的优势。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一是要做好内容生产,二是必须拥抱技术,“纸媒+智媒,就是我们的未来!”

与此同时,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来自“深度苏州”(CITYSUZHOU)的汤岚也表示,技术迭代眼花缭乱,但如何把最好的、最有核心价值的内容传递给社会,做好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策划,这是目前和未来她和团队正在深思考的重点。“如何去把握好自媒体的机遇,除了“996”以外,还有智媒未来。”

长期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的苏大新闻学院陈一副教授打了个精妙的比喻——“技术在社会当中的扩散,不是把一勺盐或者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的过程,而可能更像是把一点一滴墨汁,或者一勺蜂蜜加入杯中的过程。” 换句话说,技术的扩散不是均质的、等速的,也不是等距离的,因而也需要我们更加灵敏地去捕捉它、用好它。

科技赋能 智媒未来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郑成月事件的前后翻转 围绕聂树斌案争议从未停止
下一篇:郑州市2019年普通高考安全工作会议召开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