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离婚案开庭审理引关注 法院需加强预判

admin 2019-06-09 08:07:54 导读

导读 : 法制网首页>> 舆情监测中心>>舆情热点>> 王宝强离婚案开庭审理引关注 法院需加强预判 发布时间:2016-10-25 11:02 星期二 来源: 【舆情综述】   10 月 17 日,《华西都市报》报道称,著...

法制网首页>>   舆情监测中心>>舆情热点>>   王宝强离婚案开庭审理引关注 法院需加强预判   发布时间:2016-10-25 11:02 星期二   来源:  

【舆情综述】

 

  1017日,《华西都市报》报道称,著名演员王宝强与其妻马蓉的离婚诉讼案将于181330分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瞬间引发舆论关注。据悉,今年8月,王宝强在微博控诉其妻马蓉与经纪人出轨,并涉嫌转移财产。815日,王宝强向朝阳区法院提出起诉,要求与其妻马蓉离婚,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16日,马蓉向同一法院起诉王宝强侵犯其名誉权,两起案件朝阳区法院均已受理。

  报道称,此次开庭,王宝强本人将与律师张起淮一起出席庭前会议进行证据交换。案件将不公开审理。同时,马蓉诉王宝强名誉侵权案也将于当日16时开庭。同时,案件代理律师张起淮就“马蓉出轨并转移财产”等多个焦点问题进行回应,称“情况属实”,并表示“证据我们都会在法庭上出示”。另据《新京报》报道,王宝强庭审前新增了要求马蓉支付10万元精神抚慰金的诉讼请求。当日,众多媒体以《王宝强离婚案本人将出庭 律师披露3大内幕》为标题进行报道。

  18日,“凤凰新闻”客户端全程以文字形式对案件进行直播,超过200万网民在线参与讨论。律师在线解答了子女抚养权归属、巨额财产分割、最高法指导案例对案件的影响等问题。16时许,“@张起淮”在其微博转发了网民爆料的马蓉出轨的微信截图(后删除),引来众多网民围观。当日2048分,王宝强发微博称“开庭审理很顺利,法院一定会公平公正处理此案,期待最终审判”,微博被转发2.4万次,评论近20万条。不少网民在其微博下留言为其打气。21时许,“@北京朝阳法院”连发两条“案件快报”通报案件情况,称“双方需要对感情是否破裂、子女身份等问题进行进一步举证”,法庭已规定了举证期限。截至1915时,两条微博累计评论达3145次。另据凤凰网报道,案件下次开庭定于11月上旬。

  19日,舆情持续升温。新华社发布评论文章称,“作为影视明星,把家事当公事,拿炒作家丑来扩大社会影响,实在令人不齿”,当日该文章被转发218次。而微信公号“北京时间”则认为,“王宝强离婚案应该考虑事件背后所表达出的公众焦虑,甚至应当考虑王宝强本人在此事件中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一味以‘低俗炒作’批判”。有律师则对案件走向做出判断,称“这件离婚案势必要展开拉锯战”。

  截至1915时,新浪微话题“#王宝强离婚#”阅读量达116.3亿,以“王宝强 开庭”为关键词的新闻报道达3100篇。目前,舆情仍在持续发酵。

 

【舆情解析】

 

1.明星效应推高案件热度

 

  本案因当事人“明星身份”、情节“狗血”等诸多因素备受公众关注。从8月中旬事件曝出到案件开庭审理,这场离婚大战已持续2月有余。如今,不论是非对错,真相谎言,所有纷争都将归口到法院进行解决,作为厘清真相、定分止争的争端最终解决机构,公众期待审理法院能为这场纷争一锤定音,通过严格的司法审判维护社会中的公序良俗。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审理法院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舆论高度关注。

 

2.最高法指导案例出台带动舆论场

 

  国庆前夕,最高法发布了第14批指导案例,其中第66号案例被舆论解读为“出轨者将净身出户”,在舆论场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尽管案例本身与王宝强离婚案并无直接联系,但仍有大量网民将两者关联看待,发出“最高法终于出来主持正义了,宝强有救了”等感慨。也有媒体认为,该指导案例将作为王宝强离婚案的判例参考。这一方面反映出,政法机关出台某一项政策或文件时如与某一热点事件的背景恰好重叠,极有可能诱发“蝴蝶效应”,大大增加公众对文件、政策的关注度;另一方面,政策的出台被公众看成是王宝强胜诉的“砝码”,拉高了公众对法院审判结果的期待值,也令朝阳区法院在案件审理时的舆论压力陡增。

 

3.律师庭审前“爆料”影响舆论认知

 

  在本案件中,律师的发声成为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有关于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多种揣测、传言已然是满城风雨,但除了当事人王宝强一人发声外,另一方涉事当事人始终保持沉默。正当案件开庭审理前夕,王宝强的代理律师以“知情人”的身份曝光案情部分“内幕”,无疑是在舆论场扔下一枚“炸弹”,令舆论更加笃信王宝强一方的说法,无形中对舆论的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舆情建议】

 

1.信息发布:循序渐进

 

  尽管外围信息讨论的轰轰烈烈,但由于受到“不公开审理”的限制以及审判流程的影响,案件仍有许多疑问待解。从目前看,涉事法院分别对立案、庭前会议等阶段性进展进行微博通报,初步缓解了公众的信息渴求。可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案件进展、争议焦点等问题给予说明,尽力保证案件信息的透明、公开,是涉事法院开展舆情应对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涉事法院可继续在信息发布上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降温舆情的目的。

 

2.信息发布:先人一步

 

  梳理舆情发展趋势可以看到,不论是庭审之前的“消息满天飞”,还是庭审过程中、庭审结束后,王宝强与其律师均是主动发声的一方,“首因效应”明显。这提示涉事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作为主导案件议程的审判机关,不能被舆论“追着说”,而是要“主动说”。涉事法院需做好有关案件信息的舆情监测,密切关注当事人双方的舆论动态,避免话语权旁落陷入被动。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6年第38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王媛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舆情分析师:廖灿亮
下一篇: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