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聚焦:12岁弑母男孩获释,却难有立锥之地

admin 2019-08-10 22:06:53 导读

导读 : 荆楚网消息(记者 郭金富)12月3日沅江市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当日12时24分,沅江市公安局接警称,泗湖山镇东安垸村发生一起命案,34岁女子陈某被人杀死在自家卧室内,身上多处...

  荆楚网消息(记者 郭金富)12月3日沅江市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当日12时24分,沅江市公安局接警称,泗湖山镇东安垸村发生一起命案,34岁女子陈某被人杀死在自家卧室内,身上多处刀伤,嫌疑对象已锁定为其子吴某,系六年级学生。初步审讯后了解到,吴某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于12月2日晚9时许持刀将母亲杀死。

  12月6日,12岁男孩吴某因未到法定年龄被释放。

  于伦理不容

  稚子弑母,是人伦悲剧。更甚者,在媒体问吴某:“你把你妈妈杀了,你认为错了没有?”,他回答道:“错了,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目前,吴某与父亲、爷爷奶奶待在一起,住在镇上宾馆。有家难回,有校难读,均因其践踏了社会公众的底线。社会普便遵守的伦理常德,是法律硬杠杆外的软束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言论称:弑母,五千年各种社会形态都公认的人伦大罪,男孩被释放后,被社会孤立已成必然。

  如中国网报道:其亲属表示想把他送回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却遭到了家长们的反对和担心,“怕他又犯事”。此外,教育部门也希望吴某家属将他转校。

  此前,周围邻居多次看到吴某和母亲吵架甚至动手。一位看到事发现场的邻居表示,事后看到吴林不知后悔,周边邻居都不再欢迎他回来," 我们这里都不要他(回来)"。

  除校园和邻居的大门对对吴某关闭外,因为事件的恶劣程度,男孩的亲属也受到了牵连影响。《新京报》报道称,男孩的伯伯本来已经要结婚了,出了这个事后,女方家属表态,“只要孩子回去,就不结婚了,心里害怕。”

  于法律不适

  “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岁的为儿童”,依照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既然不负刑事责任,也就不能追究刑事责任。除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

  亲属面对烫手山药般的男孩吴某,在遭遇学校、邻居拒绝后,只能向政府请求管教。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然而,如《中国青年报》所称,尽管刑法规定了“必要的时候”,但究竟什么时候才属于“必要”,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影响了实践操作。从《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关于少年犯管教所收押、收容范围的通知》等多个相关的法律法规而言,收容教养的适用并不多见。

  针对男孩吴某的情况,有建议称:工读学校或是其“最好”去处。但是,当前很多地方已经没有工读学校等收容教养场所。什么样的作恶未成年人应该被收容教养,该履行什么样的法定程序,收容教养期限多长,收容教养机构有权施加何种教育惩戒措施,也不明确。

  于网络不齿

  男孩吴某弑母事件,线下“不欢迎”“害怕”的拒绝言辞,演变到网络上便成了语言暴力的人身攻击。

  “连亲妈都敢杀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弑母应该比杀人更不可饶恕!”等言论在网络舆论场比比皆是。对于男孩吴某弑母,网络舆论负面情绪的发泄口便是最为直接的辱骂,这是释放舆论场“气压”的一种网民自我调节形式。

  男孩言行之恶劣,但却因“未成年”身份被迅速释放,是该舆情的二次引爆点。有评论称,别让“未成年”成为罪恶的护身符,倘若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训,那么罪犯将安然地躲在“未成年”的保护伞下。

  一个舆情存在多个引爆点,且均达不到网民的心理预期,甚至是逆向而行,必将增添网络关注和舆论表态。吴某被无罪释放,另一关注热点便是当前法律法规对个性案件的“匹配性”问题。如网民所言,当前由未成年引发的个别案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给予对应的处罚或管教。

  保护不等于纵容,保护未成年人不等于保护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挽救、免于惩戒固然美好,但是落到实践上就容易让人没有痛感,让人觉得犯罪没有成本。因此,网络舆论的不齿,既有对男孩行为的直接厌恶,也有对如何对未成年进行合理保护的间接质疑。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谭家中队及时整改常青二路每日舆情曝光问题
下一篇:霸占篮球场围殴少年 广场舞大爷大妈又惹祸了 舆情解读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