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这是“全面依法治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全新表述。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央正式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4年之后,十九大报告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提出,意味着“全面依法治国”有了新的任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顶层设计: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中央领导小组的成立,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往往某一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到关键阶段,中央领导小组的成立有利于总揽全局,统一部署,从最高层统一配置和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打破各种利益的束缚和羁绊,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难题,为改革和发展突破瓶颈,铺平道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就必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规范国家权力运行,预防权力腐败,将国家权力纳入法治轨道,是最终实现法治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国家权力运行的规范程度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决反腐败的决心和努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能否做到依法执政是一个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成败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始终坚持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并提出要实现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要做到依法执政、实现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就需要中央坚定决心,监督落实。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作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顶层设计,意义十分重大。领导小组的成立,一方面可发挥对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攻坚克难,为“法治中国”的全面建成铺平道路。
全面推进:法律运行过程的全覆盖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留任何死角,实现了法律运行过程的全覆盖。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如何通过科学立法回应时代命题,引领国家发展?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抓紧制订、及时修改。
依法行政的核心内涵是严格执法。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法治政府是严格执法的政府,是有效执法的政府。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中,司法裁判更应当强调其受法律的拘束。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相比,司法裁判更强调“公平正义”。在司法裁判之中,裁判者必须服从于法律,严格依据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律至上能够形成一种平等理念的传播,从而形成人人守法的文化,使法律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并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这才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要义所在。我们要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引导公民学会在享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时,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实现全民守法,使每一个普通群众都能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立体构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基础,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内涵。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制度建设和理论意义,也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法治国家是终极目标,建设法治政府是关键环节,建设法治社会是基本需求。
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过程中,法治国家主要是解决执政党依法执政的问题;法治政府主要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行为的法治化问题;而法治社会主要是在组织与公民、政府之间的权力进行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十九大报告从国家、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立体构建,既强调自上而下又重视自下而上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打造互相配合、良性互动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结构。与国外的法治发展相比较,我国“法治中国”的建设方案即有借鉴又有创新。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同时也能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法治提供 “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