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不忘初心真扶贫 真情催开乡村振兴花

admin 2019-05-13 12:33:09 导读

导读 : 北青新闻,娱乐,社会,体育,财经,生活等全领域内容...

“乡村商机有,关键靠我们去想、我们去干。我们金庄村2016年村集体收入2万多元,2017年村集体收入17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21.3万元,今年截至目前村集体收入已突破30万元。我们村还是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月10日下午,记者在凤阳县小溪河镇金庄村采访时,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继如数家珍、津津乐道。

张继,是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2017年5月选派到凤阳县小溪河镇金庄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是一名有着30年军龄的退役军官,本可在大城市或军队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但他却选择了转业回家乡,为地方发光发热;他作为一个有实职的副局长,却主动要求驻村扶贫。家人不理解,同事、朋友说他傻,但村里的贫困户却人人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离不开他,他比亲人还管用。

张继:不忘初心真扶贫 真情催开乡村振兴花

党建引领,精准把脉挖“穷根”

2017年“五一”,张继来到金庄村,他看到的是破败的老村部,焕散的党员队伍,怨声载道的部分群众及打麻将串赌场的懒散贫困户。村里一条水泥路只有2公里,几十口水塘都处于岗地,天一旱就见底。要让这样的贫困村致富,无异于天方夜谭。

从哪下手?张继苦苦思索着,他肩负重任,走村入户,摸村情。贫困户一户不落,户户上门。一轮下来,善于调查研究的他陷入了沉思,村里贫困人口的生活是艰难的。全村61户贫困户161人,因病、因残致贫的占60.6%以上,还有少数家庭不完整,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解决问题要抓根本,要想让扶贫村整村脱贫,不仅要帮扶到户到人,更要提升整村发展水平。于是,2017年5月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张继紧抓住党建这个核心,抓班子带队伍,出主意用干部,改造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收入。

他通过对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的不断教育,围绕“三会一课”制度,带领党员干部学习新时代政策理论,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扶贫攻坚不仅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事,更是村两委、广大党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政策引力,积极宣传动员广大贫困户扩大种养殖,组织业务培训,介绍外出务工。建立扶贫车间,动员残疾和有一定劳动力的的进扶贫车间务工,依据“两不愁三保障”甄别贫困人口并动态调整。

通过多次谈心交心和党课教育,党员干部思想觉悟渐渐有了提高,特别是老党员,他们从张继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干部过去的身影,也植下了村里发展的希望,最让他们感佩的,是张继接下来做的几件事。

张继动员长期在村里的50多名党员,开展“我家有党员 乡亲向我看”,家家门口挂上标牌,让党员给乡亲们做好榜样,互相监督,定期讲评。别看牌子小,却让所有党员有约束,树立起荣誉感和责任感。

2017年,金庄村美丽乡村建设时,张继带领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规划、设计。那年“三伏”天,格外炎热,连续一个月30度以上的高温,他依然冒着酷暑检查工地。可以说,金庄村公共设施中一砖一瓦都浸透着他的心血。汗水浇开幸福花,在2018年全省美丽乡村验收中,金庄村不但顺利验收过关,还荣获“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称号。

金庄村地处高岗,历史上就因为用水困难,这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张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联系市、县领导反映,终于争取到了水利改造项目,从附近的小溪河通过四级机站和暗管,把水提到村里几十面当家塘里,彻底解决了金庄村祖祖辈辈缺水的难题。

土地流转大户曹彪承包了500多亩土地,搞稻虾连作,他说:“没有张队长引水,稻子都不能收,蔬菜不能种,我们想也不敢想稻虾连作啊!”

村里有几十个塘坝,一直被私人占有,他不畏地方势力,摸清家底,分门别类,统一收回,集体招租。此举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是解决了村民诟病的侵占集体资产行为。这项行动,不仅在村里树了正气,还为村里每年带来4万多元的固定收入。

刚到村时,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他依据扶贫政策,组织安装了180千瓦村级光伏,年固定收入15万元左右;争取支援资金购买了两台收割机出租给种地大户,每年租金3万元;2018和2019年分别争取50万元和80万元扶贫工程款实施稻虾连作,按投资额6%标准,2018年为村里增收4万元,2019年会更多。此外,村里还建设了连体和单体大棚,每年增加集体收入3万多元。2018年,又从市委宣传部争取到10万元资金,建立了村级电商平台,注册成立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老房子品牌商标,已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每上网卖一件当地产品即获得一定报酬,此项工作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难题,且为村里提供了长久可持续的收入,也打消了种养殖户的顾虑。

多项举措让村集体有了丰厚的家底,2016年至2018年村里贫困发生率从3.6%降到0.21%。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65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2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目前已超过30万元,完成村里道路硬化10多公里、绿化8.7公里,贫困户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改造了3个台区电网,完成了所有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金庄村也顺利实现了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

张继:不忘初心真扶贫 真情催开乡村振兴花

俯下身子,用心用情真扶贫

张继知道,贫困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致贫原因。他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分门别类,精准施策,不落一人。对照不同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逐户逐人落实标准。

“扶贫先扶志,只要贫困户自身有了脱贫的动力,他们才能真正脱贫。”潘吉忠家父子二人生活,“五保户”的哥哥也随其吃饭。2017年,他的儿子正读高中,由于家贫,已丧失了继续读下去的意愿,老潘自己整天喝酒解闷,无所事事,没钱就东借西挪。

张继带着帮扶工作队多次登门,协调资金为他买了几只山羊,并在市委宣传部李树部长的支持下,解决了老潘儿子读书经费问题。

“人心都是肉长的,张队长这样关心我,我再不干还算个人吗?”老潘终于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戒了酒,养了羊,挖了虾塘,没事还到附近的小河沟里捉鱼虾。2018年,老潘家收入达到三万多元,儿子也考取了大学。现在的老潘,整天唱着小曲,放放羊,日子过得美着呢!

“赵本白家非常特殊,是最让我放心不下的贫困户!”张继说。两年多来,张继最牵挂的就是赵本白一家。

赵本白家穷,妻子早年打工时与他离婚,与儿子相依为命。几年前,儿子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留下癫痫的后遗症。整天必须骑电瓶车乱跑,否则即犯病。儿媳妇也离了婚,留下一个上小学的孙子,祖孙三代艰难度日。赵本白本身有糖尿病、类风湿,觉得生活无望,只想过一天了一日。2017年扶贫工作队帮他通过小额贷款借来5万元,买了6头母猪和一台旧翻耕机,发展种养业。

没想到,2018年初,突如其来的大雪压垮了近500平米的猪圈,20多头猪也冻死了,赵本白本人突发疾病,奄奄一息。张继等人冒着大雪把5000元救命钱送到了蚌埠医院。

“要不是张队长他们,我的命早没了。”每当想到那个贫困交加的时刻,赵本白总是感慨万千。

赵本白身体好转后,张继帮他家申请贷款,动员年迈的父母回家,买了牛,申报了养殖补贴,小牛养大了又产下牛仔,2018年他家收入2万多元。2019年,又为赵本白安排了辅助性工作岗位,每年增加固定收入9600元,赵本白的日子算是走上了正轨。

陈泽培也是张继时刻挂念的贫困户,今年69岁的陈泽培疾病缠身,儿子是五保户,二级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女儿虽已出嫁,但带着两个孩子与陈泽培共同生活。张继是老陈家的常客,耐心劝说他养鸡、种地。为他解决了辅助性岗位,每年增收9600元。2018年老陈家副业收入12000元,危房改造29000元。2019年,又买了两头小牛,预计年收入超过3万多元。

“脱贫是光荣的事,我再也不想过那穷日子了!”陈泽培说。

2018年底,中央巡视组不打招呼直接到陈泽培家暗访,他们亲眼看到老陈家的情况,亲身感受到贫困户对党的感激之恩,对扶贫干部的真心帮扶和采取的各种精准措施给予了极高评价。

张继的头脑里,印刻着金庄村所有贫困户家里的情况,对每一户,他都能准确地说出家庭情况和帮扶情况。

贫困户刘长青身患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病,白天与妻子在扶贫车间上班,夫妻每月两千多元,女儿打工每年三万多元。晚上利用自购的移动KTV,到村民广场供人点歌,一晚上最高能挣几十元。早晚种蔬菜,每年收入1万多元。

贫困户聂有超,全家都有智力缺陷,虽然养了鸡、鸭、羊,但只会养,不会卖,张继承担了他家的家禽家畜售卖任务。

年轻的崔利患有乳腺癌,工作队为她落实了医疗费报销政策,安装了户用光伏。薛小宝,全身瘫痪,为他办理了五保……

聋哑人陈旭年轻手快,虽然不能言语,但心里明白,像她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张继安排他们到镇里的扶贫车间做工,每月收入从1700元至5000元不等,其中陈旭工资最高。

金庄村2017年整村出列后至2018年底,成功脱贫59户151人。“目前全村只剩2户9人未脱贫,我们在2019年将完成全村所有贫困户脱贫任务。”张继充满信心地说。

张继:不忘初心真扶贫 真情催开乡村振兴花

难忘乡愁,就想为家乡做点事

金庄村美了,贫困户脱贫了。这两年,金庄村由一个贫穷落后村,成为“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获得“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8凤阳县扶贫考核第一名……

“这两年,为了村里,张继书记付出了太多太多。”村党总支书记申正利说。

张继是一名军人,他1965年出生,1983年参军,先后上过几所军队和地方高校。在部队期间,他在基层当过连长,在黑龙江大学武装学院任讲师9年,曾经给开国将军、原黑龙江省委书记刘光涛当秘书8年,还曾为两位黑龙江省省委常委做过短期秘书,也曾在基层黑龙江省的木兰县任过县委常委。他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思维层次高、党性原则强,领导经验丰富。2013年,在黑龙江服役年满30年,他本可以选择退休、退役,也可以转业到省级机关工作。

但他认为,自己年富力强,应该继续报效国家,怎么能养老呢?于是他选择了转业家乡。

他的小家在哈尔滨,爱人在哈尔滨工作,女儿在哈尔滨长大,得知他转业到省级机关工作,非常高兴,就对他说:“在哈尔滨工作,一家人在一起,过个安安静静的小日子,多好啊!”

“不!我想转业回老家!”张继说。张继的老家在凤阳县,他认为,自己是那块土地养育的,有了本事理应为家乡作贡献。

“女儿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读研究生,一家人分居三地,相隔遥远,怎么行?”爱人坚决反对。

但张继最终还是托“关系”偷改了分配去向,回到了滁州家乡,在滁州市文广新局担任副局长。

2017年,按省市要求,安排各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到全市各地贫困村驻村扶贫。

金庄村距离滁州近200公里,距离凤阳县城也有几十公里,驻村面临的艰苦可想而知。班子成员都默不作声,谁都知道说话容易践行难。在这种情况下,张继再一次勇敢站出来,选择了驻村扶贫,把这份沉甸甸的担子挑起来。

风里来,雨里去,他的脸晒黑了,他壮实的身体也变得疲惫了,但是,他始终没有退缩,始终带着一颗滚烫的心在村里奔波着。

张继:不忘初心真扶贫 真情催开乡村振兴花

“家都不要了,这样的人不傻么!”“是不是被排挤、嫉妒了”有人说。

也有人问他:“你这样拼命忙碌,图什么?”

他坚定的回答:“我是一名参军30年,纪律严明的军人,也是一名党员干部,为家乡服务、为国家效劳就是我的职责!”

他对家庭感到愧疚,但对群众不舍初心。

2018年7月的一天,他到滁州开会,晚上住在滁州。因连天劳累,加上感冒,他夜里发起了高烧。半夜三点多贫困户打来电话,说一场暴雨淹了他们的家。他赶紧起来,打电话给其他村干部去上门查看。第二天,他天不亮起床,坐上开往凤阳的公共汽车。一到村里,他就到几户受灾的贫困户家看望慰问。2019年4月正是考核检查的多发期,他唯一的姐夫病逝,他偷偷跑回家处理后事,为此还被暗访组发现。

得知他一夜发烧还不忘贫困户,贫困户们非常感动。

2019年,是党中央、习主席强调的脱贫攻坚关键年,张继要为村里锦上添花,他制定实施的多项产业计划在今年都已结出硕果。村里的电商平台即将运营,通过网络销售贫困户和当地村民的土特产。他还要建一个小龙虾批发市场的愿望已现雏形,将为当地稻虾连作找出路。

他还响应习主席提出的“乡风文明,文化自信”,积极打造了“小溪河·大舞台”,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第一场的演出点击量已近20万,成功吸引了当地在外的成功人士回馈家乡。

张继说,“今年我们新提出争取让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目前已经实现!现在看来,到2020年突破50万元争取实现80万元的目标有望。相信,只要我们去想、去干,金庄农民一定会在金色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辉煌!”(陈友田 本网记者刘国新)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国务院2019立法工作计划:拟制定住房租赁条例等法规
下一篇:蚌埠市人民政府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