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物醫藥產業如何快步走? 國際大咖“指路”
全球尖端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16個重點培育產業,如何構建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模式?
5月9日,在成都舉辦的第二屆天府國際生物醫藥商業化高端對話會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弗裡德·慕拉德等多位重量級專家學者,為我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指路”。
談優勢
臨床樣本多研究費用低
有利於吸引匯聚更多高端人才
“天府國際生物城迎來了新一批不錯的項目,讓我看到四川發展生物醫藥的潛力。”第二次到訪成都的弗裡德·慕拉德有了新的感受。
全球藥物商業化中心中國中心在2016年落地天府國際生物城,致力於從全球尋找頂尖的生物醫藥技術研發項目。全球藥物商業化中心總裁卡瑞瑪·沙巴介紹,目前已引進了6個項目落地成都,預計年內還有4至5個項目落地。他認為,前沿科技要走向市場,天府國際生物城正在加快集聚更多的產業創新要素,為前沿科技項目孵化奠定扎實基礎。
除關注產業發展的“硬條件”,弗裡德·慕拉德等大咖也很看重研發“軟環境”。弗裡德·慕拉德談到,四川人口和醫療機構數量多,相應的病患者基數多、臨床樣本多、疾病種類多,而臨床研究費用相對歐美國家低50%左右,這對生物醫藥領域的專家學者很有吸引力,四川應把握這些客觀的科研優勢“做文章”,吸引匯聚更多高端人才。
成都華西海圻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莉對此頗為贊同,她認為,中國人口基數大,臨床數據量以及相關專利量在全球領先,如果我們能切實將這些臨床大數據有效轉化,或將實現生物醫藥產業“彎道超車”。
談協作
單打獨斗創新很難
協作才能讓更多成果“走出實驗室”
重大的科學發現往往是新技術、新產品誕生的基礎。弗裡德·慕拉德因發現一氧化氮能促使心血管擴張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發現也促成新藥“偉哥”的發明。
“在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發現可遇不可求,這需要重視協作,讓科研‘走出實驗室’。”弗裡德·慕拉德分享經驗,“在對一氧化氮對人體作用機理相關研究中,我注重將實驗室研究和臨床研究結合,促使研究成果能夠在實際應用中取得效果。”
更進一步說,“單打獨斗取得創新成果很困難,需要搭建一個生態系統做支撐。”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教授法蘭克·利特瓦克談道,這個系統需要吸納來自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投資機構、行業市場等不同領域的人才密切配合。
“以我此次訪問華西醫院的感受為例,這裡的科研設備之先進,救治病患人數之多,都讓我驚訝。但醫院和醫生都太忙了,將非常多的精力放到病人身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做研究。”弗裡德·慕拉德建議給教授、醫生一些空間去做研發,並借助市場力量和醫藥公司合作研發。(記者吳亞飛)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