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原校长林建华:人才培养是大学核心使命,本科教育改革关键是调动老师

admin 2018-12-04 10:17:16 导读

导读 : 过去二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快,很多学校都建立起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我想这是大学的核心,此外学术水...

北大原校长林建华:人才培养是大学核心使命,本科教育改革关键是调动老师

2018-12-02 13:55 来源:智见

原标题:北大原校长林建华:人才培养是大学核心使命,本科教育改革关键是调动老师

看点:12月2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五届年会暨“重构教育评价体系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教育评价体系进行切实讨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在论坛期间发表《做好自己的事》主题演讲。林建华认为大学最核心的实际上就是“人”,就是学生、学者,大学最主要的声誉是来自于学生的,我们要时刻记住人才培养是我们最核心的使命。

他强调,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调动老师,如果教师、院系没有真正的动员起来,一切都是0,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林建华还提及最近基因编辑的事件,他认为这突破了科学的伦理底线,充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很多科学家对人类自身、对世界缺少尊重、缺少敬畏。

以下为林建华演讲:

北大原校长林建华:人才培养是大学核心使命,本科教育改革关键是调动老师

很高兴参加教育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五届年会,我要讲的是“评价体系的事情”,在讲大学教育评价体系的时候,我的观点是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当我们面对评价,面对排名,面对社会对大学的评价以及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学应该如何坚守?我的建议是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我的演讲最核心的想法。

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大学近年发展的环境。过去二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快,很多学校都建立起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我想这是大学的核心,此外学术水准上升也非常快。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大学得到了空前的教育和研究投入,大概是15到20倍,科研、论文发表,包括文章的质量上升也是非常快的。

中国大学现在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很快,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上。我非常清楚的记得二十年前我们跟国外大学对话的情况,今天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从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过去这些年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人才和学术的支撑,并且满足了社会公众对于“要上学”的要求,当然“上好学”方面差距还是非常大。

中国教育的进步,我们身在其中可能感受并不是那么深,但是国外同行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中国大学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公众高度的关注和支持。我提到两个词,一个是“关注”,一个是“支持”。

高度的关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中国大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们对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投入是空前的,社会公众对高水准教育的期盼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动力,也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支持,任何一个地方都希望把当地的高等教育办得更好。

当然高度的关注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外部环境,例如造成了急于求成的浮躁,大家都紧盯眼前的利益,作为校长压力还是很大的。其次,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关注,希望高等教育能够更多的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这种现象也造成了政府,包括社会公众、公众舆论对大学过渡的干预,这种干预对大学教育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包括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现在虽然说是“放权”,实际上还是会给大学很多很多具体的任务,这不是“权利”的问题,而是转变成要完成很多任务的事情了。最近还有一个很不利的条件,就是中美关系,包括经济关系、国际交流。美国对学术交流的封锁在下一段会对中国大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这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大学实就存在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么去面对,我觉得这是每个大学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

当然大学自身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学正处于从资源和规模驱动向内涵驱动转变。在规模和资源驱动的情况下,大学存在着很多很多的问题,例如,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会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技创新、思想创新的能力还不强,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觉得政府有这些很强烈的愿望。

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看:社会公众认为大学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社会公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的教育模式非常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不能满足“让合适的人接受合适的教育”这样的要求。此外,优质教育资源还是很匮乏的,特别是西部地区,我在重庆大学做校长时建立了东西部课程共享联盟,目的就是要推动东西部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所以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大学都存在着很强的外部资源拓展的冲动。虽然现在强调内涵发展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可以看到很多大学还是非常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另外就是大学的精神和大学所遵循的基本价值正在被侵蚀,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实际上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大学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规模和质量等这些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大学的使命和愿景

大学需要加强内涵建设,要想加强内涵建设就必须要对大学自身的规律有所认识。

北大原校长林建华:人才培养是大学核心使命,本科教育改革关键是调动老师

上图是大学发展的逻辑图。从外部看,社会最关注的是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来源是毕业生在社会上所做的贡献,当然大学的学术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比起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对于学校声誉的影响,学术研究所做的贡献实际上要小得多。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认识,也就是说要从大学自身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利益诉求的角度意识到人才培养对于大学发展到底有多重要。对于北大来讲,我经常说我们现在研究做的很好,可能过十年我们今天做的研究就没有人记得起来了,但是我们今天培养的人十年以后在社会上的贡献是我们北大最重要的影响力。

所以从大学的管理者、大学老师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时刻记住人才培养是我们最核心的使命。要想培养好的人才必须有最好的教师队伍,要想有好的教师队伍就必须有好的学术环境,能够做好的学术研究,这样才能吸引最好的老师。

所以学术研究的第一个任务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是支撑教师队伍的,当然也是支撑国家科技进步、国家创新发展的。我觉得这是大学的内在逻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学最核心的实际上就是“人”,就是学生、学者,大学最主要的声誉是来自于学生的。所以想成为一个好的大学就必须要聚集最优秀的学者,大学的使命首先是要培养人,同时大学要产生新思想、产生前沿科学和技术,推动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所以我们讲综合改革,最核心的点就是要激发人的潜能。

大学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机构,大学是高度依赖于个人的创造性力的,理念决定创造力。如果大学失去了个人的创造力,那就一事无成。

北大原校长林建华:人才培养是大学核心使命,本科教育改革关键是调动老师

上图中有一个齿轮箱,它的原理是传动,是一个转变转速或者方向的机器。齿轮箱有主动轮、有从动轮,主动轮是有动力的,从动轮是跟着走的,所以动力可以一个一个传递下去。这不是大学,如果用齿轮箱来描述大学的话,每一个齿轮都应该是主动轮,大学的齿轮箱每一个齿轮都是有动力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是要有创造力的一样。

因此想要办好大学,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要充分释放每一位学者和学生的创造潜力,让每一个齿轮都发挥最大的潜力,提供最大的动力。此外如果说每个齿轮都在主动运动,但如果方向不协调的话,这个齿轮箱是输出不了任何动力的,动力是互相抵消的,所以大学必须要建立起一种共识,共同实现学校使命。这个共识就是要推动人类的进步,要推动国家的发展,这是大学必须建立起来的共识。

所以大学发展有两条非常重要,一个是发挥学者和学生的潜力,一个是要建立共识。此外要想发挥大学的潜力,释放大学的潜力,就必须要关注每个人的利益,要关注到每个人、每个机构的利益诉求是什么。要想建立共识,就要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共同的追求,这我觉得是大学必须要思考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学中各方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包括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后面是学校希望这些组织做的事情。

北大原校长林建华:人才培养是大学核心使命,本科教育改革关键是调动老师

学校是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学校需要高水准的学术队伍;学校需要拓展资源,增长办学实力。

院系最关注的是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声誉;此外还有教师待遇、院系资源,以及学生在本领域的成就。

教师关注的是个人的学术发展;荣誉、地位、待遇;以及学生的培养。所以要想吸引最好的教师,作为学校,作为院系,首先要为老师提供好的发展环境,要满足他个人的学术发展的利益诉求,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作为教师,也要要求他满足学校的使命,把教学工作做好,把人才培养做好。可以通过学校的政策导向、院系的政策导向督促教师做好这些事情。所以学术发展是教师的主要诉求,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使命,学校要通过政策措施来引导教师。

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调动老师

举个本科教育改革的例子,因为这是大学改革中最难的。本科教育改革现在有不同的模式,但是我认为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最大的障碍其实是教师和院系的积极性、创造性。实际上在很多学校,院系和老师并没有把人才培养作为他最顶级的利益诉求。所以学校必须得有一定的措施让本科学生的培养成为老师重要的或者是顶级的利益诉求。

那么通过什么办法呢?就应该把本科教育作为关系院系和老师生死存亡的关键,这样老师才能够真正的重视起来。在北大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学部内自由流动,自由转专业,这样的话有些院系教学做的不好,学生就都走了。如果按照教育任务来配置学校资源,这就涉及到院系的生存,涉及到院系的发展了,院系就会更加重视教育,这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教师也是这样,其实学校对教师是没有太多控制能力的,学校控制不了很多教师,但院系是可以控制的,当院系调动起来之后,教师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同时我们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晋升等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设立了很多新的跨学科专业,推动主修和辅修,让老师在里感觉到教学也是需要创造的,当然还有引导学生等工作。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讲教育改革,讲教育模式讲的非常多,但是如果说你的教师、院系没有真正的动员起来,我觉得一切都是0,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一个任务。

在北大,我们实行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同时我们认为专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专业的态度对学生成长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

最近关于基因编辑的事情炒的很热,这突破了科学的伦理底线。仔细想想,这充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很多科学家对人类自身、对世界缺少尊重、缺少敬畏,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

所以这是我们教育当中的问题,所以科学和技术教人做“do things right,do right things,”所以教育将来不是要把人培养成机器,像机器一样思考,那世界将来可能真就要乱了,所以通识教育一定要帮助学生不仅要do things right”还要“ do right things”,这是我想说的核心。

大学排名更像是“瞎子摸象”,最要命的是很多学校按照排名指标办大学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要抵御干扰,坚守大学的使命。

对于大学排名,北大的排名还是不错的。大学校长们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带有无奈,还有调侃。大学排名是根据很多数据指标,我把它形容成“瞎子摸象”,去量一量腿有多长多粗,量量鼻子多长多粗,这些都是从侧面衡量给大学进行排名。最要命的是现在很多学校是按照排名的指标去办大学,排名里缺什么东西就去补什么,觉得补上以后任务就完成了,这是大学校长最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在这样做。

除了外部评价之外,大学内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所谓的唯文章、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的“四唯”,反应了我们学术管理的惰性。大学、大学校长,也包括学者已经不做会学术评价了,我们不去认真的看这些教授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成就,而是根据他的“帽子”,根据他的文章就去做评价了。

这种评价方式非常容易,但却是懒惰的做法。如果说大学排名的影响只是对校长对学校,学术、教学评价产生影响,这种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是真正影响到教师的,对文化影响更深更重,是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

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真正成为好的学校,成为一所伟大的学校,这是我们的一些看法,学者要主导学术管理的责任,教书育人的责任,学者要主导学术评价、教师评价、学科的建设,这是我们要做到的,而不是行政主导。

另外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是什么,学术环境实际上就是“周边的人”,所以一定要有好的学科布局,一定要有互补,让学者与“周围的人”形成学科互补。并且“周围的人”应当是优秀的,任何人都希望与更优秀的人为伍,这样才能进步。

此外,要有公平、公正、透明的学术环境。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从师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是从行政的角度,从自己工作方便的角度考虑,而不在乎会给老师们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我们要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心态,不要老想占便宜,要学会倾听,因为明智的决定往往都是来自于学者的,要宽容,因为有天分的学者往往是个性非常鲜明的。

面向未来,我觉得大学要打破边界,要打破学术的边界、要打破学习的边界、要打破学校的边界,面对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打破边界、共生共创。

最后我想小结一下,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具挑战的时代。

国家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的浮躁和功利正在侵蚀着大学的肌体和灵魂。大学要创新,更要守正,这样才能真正铸就卓越的中国高等教育。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打造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 上海教育系统人才工作会议举行
下一篇:南京首期融合教育家长课堂在玄武开讲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