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发布警情通报:当日上午9时16分许,该局接到报警称,上饶市第五小学内发生持刀伤人案件。接到警情后,辖区水南派出所立即赶到现场处置。经初步查明,嫌疑人王某建(信州区人,男,41岁)系该校学生家长,因其小孩与受害学生刘某宸发生纠纷,持刀将刘某宸刺伤,后经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目前,嫌犯供认不讳已被刑拘,事发学校校长朱某已被停职检查,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10岁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一位恶性伤害未成年儿童的成年人,理应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严惩。但在众多网友评论中,居然有很多人同情甚至支持这位父亲的做法,由一些零散的未经证实的微信截图,就认定这是一起由“长期校园霸凌和性骚扰”而引发的“父亲的复仇”;甚至有人用“自从有了女儿,我就做好了随时进监狱的准备”的煽情之语,表明自己也会和这位父亲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观点和态度更加让人错愕,令人瞠目结舌。
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者。父母之爱子,可以不计代价,但绝对不能没有边界。何况,这种被无限放大甚至“以暴制暴”的“爱”,只会助长孩子的戾气。即便证实被害男孩是一个霸凌女孩的“熊孩子”,他理应受到惩罚,但绝不该承担承受失去生命的代价。何况,所谓的“霸凌和性骚扰”还未经官方证实。用臆想出来的线索和理由,为嫌疑人的所作所为寻找合理性,既违背法律常识,也违背人伦精神。
诚然,尽力挖掘背后的事实真相、试图还原每一个涉案角色的本来面貌,是必要和必须的,但也要警惕“受害者有罪论”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更要警醒自己不要在无意中沦为罪恶的帮凶。在人们反复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别忘了,世上是有着无缘无故的恶,也有着无缘无故的恨的。事件本身再纷繁复杂,价值判断也有不容置疑的次序和权重之分。在这件事情中,最应谴责的一定是这位恶意伤人的父亲,其后才是基于事实基础上的对受害者的剖析和反思。这是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容不得任何“似是而非”的混淆和反转。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起恶性持刀伤害案件,社会各方需要反思的问题很多。案件公布后,网友最大的不解是,一个家长为什么因为一点小事就动手杀人?这家长是疯了吗?是精神不正常吗?戾气为什么这么重?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原因?网友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确实,小男孩失去了生命,小女孩也失去了父亲,两个家庭同时付出无比惨痛的代价,而导火线或许只是一些并不显眼的小事。我们想知道,在“小”演变为“大”之前,谁该为此负责?校园内外是否建立学生和老师、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有效的沟通诉求渠道?拔刀刺向男孩之前,这位失去理智的父亲是否已经穷尽所有正当、理性的解决途径?我们更想知道,类似的校园惨案一再发生,根源到底在哪?是教育的偏差,还是爱的失衡?未来,又能怎样避免这种本不必发生的人伦悲剧?面对极端事件,我们看到的不能只有愤怒和谴责,更多的应该是警醒和启示:保护好每一个未成年人,不能总是在血淋淋的伤害之后,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决不应该草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