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恩阳区舞凤乡宝石村水蛭养殖基地。 记者 夏雨 摄
到2022年——
建成232万亩高标准农田,水稻、茶叶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
特色种植业基地规模达到220万亩,创建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家
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350个,全域建成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主抓手,必须抓紧抓实。我市如何实现产业振兴?《巴中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效益优先,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由增长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进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增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规划》提出主要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三个方面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0.5万吨,比2017年增产1.12万吨,增长0.6%。尽管如此,我市在此项工作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规划》提出,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为平台,推进田水土路电及设施设备等综合配套建设,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到2022年建成232万亩高标准农田。
我市还将不断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坚持“产业特色化、品种优质化、产品品牌化、市场中高端”的发展方向,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营销,推动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仍然是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未来几年,我市将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示范,实施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计划到2022年,全市水稻、茶叶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规划》提出实施“五大行动”,综合构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实施产业基地建设行动,我市将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较高、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深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同时通过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模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等途径,提升标准化、集约化、设施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
在实施品牌创建行动上,围绕八大类特色优势农产品,按照“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牌共建模式,抓好授权许可、质量监管、原料生产、市场拓展、投融资支持五大环节,完善公用品牌建设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巴食巴适”品牌,重点打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大品牌。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依托巴中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和区县食品工业园工业集群建设,抓好国药天江中药配方颗粒、好彩头食品生产基地等农产品重点加工项目建设。
在实施构建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行动上,规划建设农产品产地运输通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同时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广“产地集配+销地分拨”“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农产品直销模式。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调动农民积极性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发展,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和解放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478个,带动劳动力达26.6万人。
《规划》要求,要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培优计划、兑现龙头企业带动脱贫攻坚政策奖补,大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能力,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落实小农户生产扶持政策,把保护小农利益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家庭小农户生产的产业政策、财政资金、融资担保、农业保险、技术培训等扶持,全力推动家庭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把农产业生产业、加工业、销售业进行融合,能够达到紧密关联、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作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如何更好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单打独斗?《规划》提出,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土地确权颁证“家家有田”的现实条件,打破“家家种田”的客观局面,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大园区+小业主”“农民产业园”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利益均沾,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同时加快推进一批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景区化设施完善、产地初加工能力强、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互联网+”应用广、产品销售有品牌、利益联结紧密、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记者 李俊如)
原标题:产业强农民富 产业兴乡村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