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对于中国政府、企业和普通民众而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幻莫测,早已不是新鲜事。唯一确定的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中国自己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造发展的自主推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高层近几年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创新”始终是高频热词。事实上,2012年的十八大就已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为国家战略的 “创新”,当然不可能凭空建立,它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企业、组织和个人之上。
“在中国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中国的创新环境将会越来越好,不过,中国企业和个人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全球知名创新咨询公司SIT(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系统创新思维)创始人之一Amnon Levav,曾对中国科技部明确建言。
“2018年之后,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个人开始意识到了创新的紧迫性,但创新不是口号,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要基于组织和个人现有的资源,通过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产生切实可行的创新成果。”SIT中国区总裁李坤表示,这个过程,也被SIT称为“始于思维、成于结果、忠于文化”。
来自“创新大国”以色列
在以色列诞生一家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咨询公司”,并不让人意外。
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诞生之初便面临土地贫瘠、严重缺水的生存困境。极端的环境,逼迫以色列人必须创新,“不创新就会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最著名的创新成果之一,“滴灌技术”诞生了。
通过在一个深埋地下的管线喷嘴上凝聚大量的高科技——智能监控、防堵塞药剂、充气系统、回收循环系统,以色列人将水的利用率从传统的15%提升到95%以上,创造出了“沙漠里的农业奇迹”:以不到3%的农业人口,不仅实现了农产品自给,而且大量出口欧洲。
事实上,不仅是农业,“科技立国”70多年的以色列,如今在信息通讯、计算机、高端装备、半导体、材料、环保、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军工等领域均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创新优势。以时下大热的自动驾驶为例,全球最老牌、累计出货量最大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正是来自以色列。在2018年的“全球AI百强”当中,包括Mobileye在内的以色列公司占据了7席。
这个面积仅2.5万平方公里,人口仅800多万的小国,拥有超过6000家科技创业公司,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全球400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在这里设有研发中心,科技对GDP的贡献率超过90%,堪称全球创新领域的“超级大国”。
以色列超高的“创新浓度”,为1996年SIT公司的诞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通过对20多万个成功创新案例的深入分析,SIT找到了它们拥有的一些相同模式,并由此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创新方法论”。
“高效创新”助推器
在传统观念当中,创造力是个难以捉摸的东西,它从不遵循特定的规则和模式。人们通常认为,想要创新,就必须去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天马行空地进行头脑风暴。
但SIT的理念,恰恰相反。SIT认为,想要“创新”尤其是“高效地创新”,系统性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系统性意味着有方向性、有步骤性、有技巧性,最终实现全面性和高效性。基于SIT提供的“创新助推器”,人们可以在一种具有强逻辑的思维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想法和成果。
整个“SIT创新方法论”包括5大圈层,最核心的是“创新思维工具”(五大基本工具分别为:减法工具、除法工具、乘法工具、任务统筹工具和属性依存工具),另外4个圈层,则是一系列配套的方法和理论,具体包括:帮助选择思考路径的“原则”,打造创新团队的“引导技巧”,落实创新实践的“项目管理”,以及,协同不同项目的“组织创新”,等等。
这套基于“对大量成功创新案例背后相同逻辑的归纳和提炼”的方法论,不仅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非常易用,可以被几乎所有人不同程度地学习和掌握,因为,在“保留原有创新模板的深度”的前提下,SIT对它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简化。
更重要的是,SIT的核心理念是“盒内思考”、“盒内创新”。也就是说,其目标是“基于组织和个人现有的资源进行创新”,这也使得“创新”具有了很高的可行性。
普适、易用、可行,这正是“SIT创新方法论”风靡全球的根本原因。创立至今23年,SIT已经与全球72个国家的超过1000个组织进行合作,在包括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在内的超过30个大学和院校开设课程。而在BCG“2018年全球50家最创新公司”当中,50%以上均是SIT的合作方。
2014年,SIT同样也已经进驻中国,其中国区总部位于上海。5年来,SIT中国已向包括中国科技部、GE、HP、拜尔、海尔、复旦大学等在内的100多家全球知名企业和组织机构提供了创新咨询服务。
SIT的“中国场景”
对于SIT来说,中国企业的“创新需求”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曾如此阐释:改革开放的前三四十年,我们通过工业化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因为我们拥有“后发优势”;但现在,工业化基本已经结束,现成的技术已经利用到了极致,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技术不复存在,下一步企业要使用的技术,必须依靠自己研发才能获得;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的唯一突破口是“创新”。
“过去5年,我们已经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做好了充分准备。”SIT中国区总裁李坤表示,他的信心在于,“SIT拥有一支具有专业背景和激情的创新导师团队,团队专家来自多个行业和领域,均拥有多年为全球各类客户服务的丰富经验”。
李坤本人便拥有10多年的世界500强企业医药销售和团队培训经验,也是中国4S专业销售辅导体系首创者。“无论在新兴市场还是传统行业,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我们都可以用高效、实用的方式,帮助中国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比企业创新,SIT中国在“教育创新”领域的布局,则更具前瞻性,因为“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事实上,早在2015年,高层就已明确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SIT中国区副总裁、首席创新讲师赵金星表示:“我们相信,通过创新思维的引导,不仅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信息技术能力等未来社会必备的技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学习者将会持续收益。”
“我们对教育创新的投入,不仅因为它本身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更重要的是,这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来说功在未来。”截至目前,SIT中国已经与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上海嘉定一中、上海市三女中、北京十一学校等中学,以及上海嘉定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师资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达成合作。
“在中国这场正在兴起的创新浪潮中,SIT将会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组织和个人建立起真正的、长久的伙伴关系。”李坤说,“这是SIT参与中国创新的最好方式。”(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SIT盒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