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快速及时彰显舆论担当

admin 2017-11-24 14:13:33 导读

导读 : 提 要: 四川九寨沟8月8日发生7.0级地震后,《解放军报》反应迅速,及时报道子弟兵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的坚决行动;回应关切,跟踪舆情变化有的放矢强化传播实效;讲好故事,全...

提 要:四川九寨沟8月8日发生7.0级地震后,《解放军报》反应迅速,及时报道子弟兵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的坚决行动;回应关切,跟踪舆情变化有的放矢强化传播实效;讲好故事,全方位展示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精神风貌;联合行动,多平台多渠道规模化报道生发强大合力;精心筹划,多样式多品类内容集束推出形成舆论辐射。

关键词:九寨沟地震;《解放军报》;反应迅速;联合行动

8月8日,四川阿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随后,解放军报社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抽调专门力量采编稿件,连续在要闻版以“1+N”的模式推出30多篇报道。中国军网、军报记者微博微信、解放军报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编发、转发相关内容的稿件400多篇(组)。军报各媒体多平台联合行动、立体作战,精心筹划、集束推出的这些内容产品,拓宽了主流舆论释放空间,扩大了正向舆论辐射效应。

一、反应迅速,及时报道子弟兵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的坚决行动

地震发生后,习主席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迅速组织力量救灾,全力以赴抢救伤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李克强总理也就抗震救灾工作作出批示。解放军报社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灾区采访的同时,在军报头版报眼位置以大黑标题给予突出报道,同时以《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 驻军和武警官兵迅速投入九寨沟抗震救灾》为题,报道各部队奔赴灾区救灾的情况。紧接着,军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表明了军民携手战胜灾难的决心,提振了子弟兵抗震救灾的士气。

同时,结合各阶段救灾任务侧重点,军报接连在要闻版围绕联合救援、搜救伤员、转移安置群众、严防次生灾害等推出30多篇(幅)报道,反映救灾部队从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到多军兵种空地联合救援、从做好伤员搜救和转移工作到严防次生灾害安置受灾群众所做的工作,展示了子弟兵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高效救援的行动和精神风貌。

总的看,这些报道第一时间传递了党中央、习主席对灾区的关注和对群众的关切,为救援官兵提供了“动力源”,使受灾群众吃了“定心丸”,为灾区秩序注入了“稳定剂”。

二、回应关切,跟踪舆情变化有的放矢强化传播实效

子弟兵在灾区奋力救援的同时,社会上围绕地震灾情、救援行动等话题出现一些或积极或负面的信息。对此,《解放军报》及时做好监测预警,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于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不惜版面和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对于负面的、蓄意捏造的信息,及时跟进针锋相对揭露批驳,为抗震救灾营造了积极正向的舆论环境。

比如,针对社会讨论较多的救援效果、道路堵塞、灾区保障等热点话题,军报及时编发了《争分夺秒,抢通“生命通道”》《抢通“孤岛”生命线》《子弟兵引来“生命泉”》等报道。其中,《争分夺秒,抢通“生命通道”》一文报道的是,武警交通部队三支队官兵奋战在通往九寨沟震中区域,争分夺秒抢通堵塞道路的事迹。文中描写了余震频发、飞石不断、山体震动等细节,回应了公众关于震后九寨沟灾情的关注,使救灾报道与社会上的关切形成了良性互动。

8月8日地震发生后,网络上一度出现“九寨沟县城问题不大,漳扎镇部分房屋有问题,死亡4人,受伤30多人”和“9日3时左右会再次发生余震”等谣言;一些骗子借助手机短信,以献爱心、行善举为幌子骗取群众钱财;一些微博用户在网络空间转发所谓“通知”,说“凡前几天穿军装,看战狼后热血沸腾说爱国的小粉红们,请赶往四川灾区救灾,你们爱国表忠心的时间到了”,以此诋毁人们的爱国行为。对此,中国军网、军报记者微信等新媒体迅速编发或转载《子弟兵在行动,有些人却露出了丑恶嘴脸》等正能量网文,大篇幅介绍子弟兵奋战在一线的救灾行动,以揭露批驳谣言、传言的虚伪性,起到匡正视听、引导舆论的作用。

这些报道凸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军”字号媒体的舆论战斗力,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起到了“定音锤”“压舱石”“风向标”的作用,为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凝聚了正能量。

三、讲好故事,全方位展示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在强军目标引领下,聚焦战斗力标准,大力开展实战化练兵,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抗震救灾无疑成为检验处于改革强军中的人民军队的具体实践。解放军报社的编辑记者将笔触和镜头向一线官兵聚焦,多角度报道子弟兵勘察灾情、疏散游客、开辟通道、实施救援、救治伤员、安置群众等自觉行动,全方位展示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精神风貌。

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新组建的陆军第77集团军备受关注。《解放军报》分别于8月11日、12日、13日、14日,接连刊发《熊猫海,空地联合紧急营救》《“不要管我,先救群众”》《风雨之后见彩虹》《藏族孤寡老人获救记》4篇报道,反映第77集团军的救灾行动,多角度展示改革后的子弟兵的新风貌。《“不要管我,先救群众”》一文,报道该集团军“猛虎旅”四级军士长张星的故事:他到日则保护站搜救群众,在因天气突变而返航的直升机载重有限的情况下,坚持让群众随机返航而自己独自留在重灾区。文章不长,却用生动的故事阐释了人民军队的宗旨。

再如8月11日,一张被誉为“最美逆行”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发公众关注。当天,军报编辑部便与照片主人公所在部队取得联系,并进行了电话连线。12日,在头版报眼位置以图配文形式推出报道《灾难面前,又见最美逆行》,详细报道了照片主人公张国全和战友,在人民需要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感人事迹,展示了“子弟兵为人民”的良好形象。军报记者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做了同步转载,使得正能量在更广的范围内取得更有效的传播。有网友评论说:“虽然看不清战士的面孔,但看到了一股毫不畏惧的力量。”

灾难面前,不顾生死、挺身前进,出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奋战在最危险的地方,这就是军报抗震救灾报道为人们呈现的子弟兵形象。这些报道,生动证明了奔赴在改革强军新征程上的人民军队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

四、联合行动,多平台多渠道规模化报道生发强大合力

借力媒体融合发展成果,以多平台多渠道联合行动的规模化报道生发出强大的舆论合力,是军报此次抗震救灾报道的又一亮点。每天,《解放军报》在要闻版推出相关报道后,除了中国军网全文转载外,军报记者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结合自身传播特点,及时制作相应的内容产品,使军报报道实现了更为广域的传播覆盖。同时,这些新媒体还从军报报道中搜集线索,策划编发更为鲜活的内容产品,报网互动、联合行动,壮大宣传声势,产生更强的舆论影响力。中国军网编辑汇总各权威救援信息编发的《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 子弟兵紧急救援》一稿,图文并茂地集纳了各方各类信息,让人一目了然,受到广泛关注,取得近50万的网友点击量。

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军报各媒体平台联合行动、立体作战,不但检验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实际效果,而且为下一步在更深层次上推进融合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五、精心筹划,多样式多品类内容集束推出形成舆论辐射

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军报集束推出多样式多品类的内容产品,形成了舆论辐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纸媒报道以“1+N”模式,每天编发一篇综合消息和若干篇特写,同时配发一张体现当天救援特色的全彩图片。总的看,综合消息从宏观层面反映救灾行动,给人力量和底气;现场特写以微观视角呈现官兵风采,讲述现场故事,有温度、有温情、接地气。比如,《抢通“孤岛”生命线》一稿中写道:“谁知,10多分钟后,安全员再次发出警报,徐亚蒙收起挖掘机大臂后原地停下。紧接着,一块巨石在他前方坠落,惊险场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稿件以极具镜头感的描述,为读者呈现救援现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二是新媒体平台借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表、H5网页等多样化呈现手段,集束制作推出微博、微信、客户端多品类内容产品,产生了辐射性舆论影响。军报记者微信推出《最美的逆行,有国有家才有我,有我就有我国家》的文章后,八一电视又推出视频采访、军网图片制作了动图海报、客户端设计H5网页等,多样化的产品形式满足了不同受众阅读习惯。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微博、微信等多家新媒体平台给予转发转载,扩大了军报系列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军报精心筹划集束推出的这些内容产品,适合了受众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需求,真正做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拓宽了主流舆论的释放空间,舆论辐射效应显而易见。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网络舆情参考(2017年第30期 总第281期)
下一篇: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含2名诺奖获得者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