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謠言特征分析和處置建議

admin 2019-08-26 06:49:16 导读

导读 : 近日,@AndyHYQ替身在新浪微博多次發帖,指稱上海經偵民警充當他人“保護傘”,並稱掌握一定証據和線索,引發網民...

近日,@AndyHYQ替身在新浪微博多次發帖,指稱上海經偵民警充當他人“保護傘”,並稱掌握一定証據和線索,引發網民熱議。對此,上海市公安局高度重視。經查,網絡帖文為該網民為發泄私憤,故意編造杜撰和發布,純屬子虛烏有。

輿情研究顯示,當前網絡謠言源頭多、傳播快、影響范圍廣,易造成社會混亂或恐慌,影響和諧穩定。如何應對和處置網絡謠言,成為必須面對的課題。

近期謠言特征

首先,網絡謠言成為輿情風波生產的重要源頭。一些謠言廣泛傳播對相關部門及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亟待重視和解決。

6月,有網民在社交平台上發帖,稱有孤兒院和幼兒園的兒童疑似遭到性侵,並上傳了涉及幼童身體的圖片,指出事件發生在貴州凱裡市和畢節市。帖子裡露骨的對話、圖片以及聳人聽聞的情節引起廣大網民極大憤慨,迅速成為熱點,引發持續關注。6月27日,@貴州公安發布官方通報:初步查明,網上傳播的“畢節、凱裡有未成年兒童被性侵”照片,均為發帖人趙某某從網上收集,而非在貴州畢節、凱裡拍攝,信息系其編造。趙某某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

其次,網絡謠言視覺化傳播,短視頻等新傳播媒介在網絡謠言生成、傳播的作用更加明顯。由於短視頻發布門檻較低,加上短視頻比文字、圖片更具“真實感”,因此易增強網民信任感與參與感,推動輿情快速發酵及廣泛轉發傳播。

7月,一則貴州裡平縣九潮鎮“給視察災情副鎮長打傘”的短視頻引發熱議。畫面中,一輛藍色轎車被困在洪水中,不遠處,一名穿藍色短袖上衣的“領導”現場查看,旁邊有一人為其打傘。有網民質疑,該領導 “派頭十足”“耍官威”。對此,相關部門回應稱,當地副鎮長在下村途中遇到一輛面包車陷入洪水,遂指揮施工車將該車拖到安全地帶。其間有人看到副鎮長沒有打傘,就主動上前為其遮雨。

最后,突發公共事件及群眾關切的社會熱點仍是謠言產生的主要領域。這提示相關部門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及時辟謠。江蘇響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中,一些造謠者借助短視頻、圖片等傳播形態,通過剪輯拼接、網絡修改,將真實視頻、圖片內容移花接木、張冠李戴,並杜撰文字加以傳播,加大了辨別謠言的難度,引發次生輿情。3月22日,江蘇省公安廳官方微博@平安江蘇發布#微博辟謠#,盤點了一些流傳較廣的並非鹽城響水爆炸現場的視頻和圖片。微博對網傳的“18名消防員因吸入大量致癌氣體而犧牲”“央視報道‘化工廠爆炸引發恐慌’”等信息進行辟謠。微博文末再度呼吁,“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請大家不信謠、不傳謠,對真實保持敬畏”。

6月開始,我國進入汛期,不少地方暴雨突襲,發生水災。在災難面前,網絡產生不少謠言成為次生災害,給社會造成恐慌和混亂。如“廣東河源暴雨將高樓沖垮”“廣西大橋被洪水沖垮”“洪水登上長沙橘子洲主馬路”等信息,后均被官方証實為謠言。

原因分析

第一,權威信息缺乏或滯后,是造成謠言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從輿情產生的源頭看,近期引發輿論廣泛關注的謠言,多由於公眾對信息了解程度不對等。比如突發事件爆發后,因事件核實、調查、處置等過程需要一定時間,在輿情傳播上形成了一個真相“空窗期”。而在此期間,由於網民關注度高及權威信息的缺乏,是謠言及不確定信息滋生最活躍的時期。

5月,江西省上饒市第五小學內發生學生家長刺死同學案件,引發廣泛關注。當地公安機關通報案件嫌疑人被控制后,網絡上流傳@奶油甜熙發布的“遇害男孩欺凌並涉嫌性騷擾嫌疑人女兒的‘案件細節’”。對此,四川綿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官方微博@綿陽網警巡查執法評論稱,有些人“隻憑個人猜想臆斷,已涉嫌制造傳播謠言”。之后,@奶油甜熙就發表不實信息向公眾致歉。輿論普遍譴責其行為,並要求其承擔造謠的法律責任。

第二,從社會心態看,傳播的某些謠言與部分網民訴求有相似之處。少數人在訴求無法被滿足時,便通過制造或傳播謠言來表達心理期望。

近期,南方地區持續暴雨引發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引發廣泛關注。有網民質疑此次南方洪澇災害“媒體淡化,沒有報道”。對此,不少網民紛紛加入辟謠隊伍。如活躍網民@煮茶農夫稱:“湘江這波汛情(包括決堤、搶險、合龍)央視等中央新聞媒體都是動態直播的,為什麼很多網民卻嚷嚷著‘看不見’。平時你不看主流媒體,隻看小道消息,所以自認為主流媒體沒有報道吧。”

第三,缺乏對政策的正確理解引發誤讀。一些重要改革措施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容易引起社會關注的政策文件因缺乏及時、准確、全面解讀,給不實信息甚至謠言的傳播提供空間。加強政策解讀,確保政策內涵透明、信號清晰,此類謠言就會不攻自破。

第四,境外不實信息傳入境內並引發廣泛傳播風險不可忽視。境外一些不實信息在互聯網引來了大量的議論。不排除有境外人員將謠言發布至境內社交媒體進行滲透傳播,企圖誤導輿論、擾亂視聽。

相關建議

網絡謠言造謠成本低、危害較大,相關部門在輿情處置和輿論引導中需注意以下四點:

一是加強信息公開與輿情監測,做到在突發事件和敏感問題上不缺席、不滯后。謠言一般是在信息缺乏的情況下發生的。個別地方政府在突發事件上缺席或信息公開滯后,為謠言產生提供了溫床。研究顯示,網絡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在2小時內就能達到峰值的75%。因此,在現有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條件下,政府職能部門及時進行信息公開,同時提升對謠言的反應速度,在網絡謠言出現的第一時間進行辟謠,才能有效遏制其生成與傳播。

特別是隨著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及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輿論對中國高度關注。除了正常的外交手段和有效的管理,進一步提升信息發布及時性與透明度外,加強對境外網絡與社交媒體的監測,及時了解涉國內輿情熱點信息和傳播路徑,也是破解謠言與炒作的重要手段。

二是加大網絡謠言懲治力度,及時引導網民遵規守法。除了加強辟謠工作外,也需要對個別造謠者依法予以懲處,並引導網民對相關話題理性表達、謹慎傳播,提升他們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避免成為傳謠者。

三是明確辟謠主體,進行分層辟謠。不同辟謠主體有利於提高辟謠力度和影響力。如時政類和公共政策類的謠言,辟謠主體應該由政府相關部門來承擔。主流媒體作為信息時代“把關人”及社會輿論“壓艙石”,承擔著突發事件后輿論引導和穩定社會的重要職責,是地方政府涉事部門應急處置與輿論引導的重要幫手。因此,對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可承擔整合信息、釋疑解惑、正本清源的主力功能。此外,專業性很強的謠言,應發揮專業人士的辟謠作用。如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故、江蘇響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等突發公共事件中,出現“裂解碳九”“苯化合物”等專業詞匯,可由專業人士作出科普,有助於普通民眾對專業知識的了解,避免被誤導。

四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聯合辟謠。比如,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創建大型共享謠言素材數據庫進行辟謠。再如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對敏感詞、標題黨和虛假信息進行技術性攔截,可大量節約社會資本。今年4月,某互聯網公司發布 “AI謠言粉碎機”。據稱,這款人工智能程序目前在特定場景中對網絡謠言和假新聞的識別准確率已經達到81%,是對辟謠工作的很好補充。

(責編:蘆珊、陳泰然)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雨又来了 雅安发布蓝色暴雨预警这4个县区注意
下一篇:鹽城響水爆炸、南應被曝招生亂象...盤點2019上半年江蘇典型輿情案例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