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刚刚投入使用的杭州钱塘实验小学,在开学后迎来了近400名一年级新生。有趣的是,9月份这群新生就没有上过“正课”,一整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在玩!军训站军姿,低碳科技馆看球幕电影,孔庙入泮礼,读《三字经》,听《弟子规》故事,唱《上学歌》《上课歌》,还种了一盆大萝卜……孩子们玩得high翻天了。10月9日,孩子们第一天翻开课本上课,老师和同学竟然感觉出奇地好:“孩子们都能安心上课了。”(10月10日 《钱江晚报》)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重新熟悉迥异的学习生活方式。这些对年纪尚小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有难度,也需要不短的时间来慢慢适应。在我国很多城市,针对新生的常规做法,大多是来一次时间很长的思想教育,或者增加一些课业,让孩子们尽快收起“玩心”,好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而像杭州这所小学的做法,不可谓不大胆。从事教育的老师、经常陪伴孩子的家长,都会在陪伴的过程中,更多地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只不过,老师和家长都是成年人,总会沾染一点“我是过来人,我强迫你这样做,都是为你好”的思维定势。也正是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我们更容易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帮助孩子回归校园生活,或者帮他们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体验。
然而,怀着好心、带着好意去帮助孩子适应新生活时,我们应该放轻松些,多一些像杭州这所小学的创新表达。客观来说,这所小学的教育创新具备勇气,同时思路也很清晰,那就是让孩子们在轻松互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来不断增进彼此的了解。孩子们在老师精准安排的主题活动中得到纪律教育,自觉习得团队精神,从而消除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
大凡创新,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这所学校针对一年级新生做出教学创新的时候,不是没有遇到过质疑和阻力,但是一个月后,这些质疑基本消失于无形。因为教育工作者坚持教育创新,其源动力是对教育现状的反思,是一种主动性地去满足学生真实需要,是在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来促进他们交流、提高。而这样不走寻常路的创新表现,很有可能才是更鲜活、孩子们也更需要的教育模式。
小学一年级虽然是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重要阶段,但是考虑到孩子们尚年幼,这个阶段的教学是具备一定容错能力的。既然成年人无法完全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真实需要,不妨像这所小学一样,在安全的前提下,设立一个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具的教学主题,给孩子们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在结识新朋友、探索新问题、感知新乐趣的过程中,慢慢适应陌生环境。
这近四百名一年级新生感受到的教育创新,给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一些新的教育思路。其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与时俱进,即便我们有“为孩子着想”的本能和职责,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不妨多些创新,多去从孩子的角度想想。不要给孩子们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适当地让他们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再贴心地为他们送去真正需要的东西。(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