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增负”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步

admin 2018-06-30 16:51:16 导读

导读 : 南都数字报...

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发话: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

报道里是这样形容大学生的“拖延症”的:通识课不愿上,选修课不想上,专业课坐在教室刷手机;翘课成习惯,活动不参加,整日宅在宿舍,能点外卖就绝不去食堂;交作业、写论文,不挨到最后一晚不动笔,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应付了事……这的确是大多数大学生的普遍生存状况,实际上,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大学里就已经是这样了,这些年来电脑的广泛使用、游戏的兴起、外卖的盛行,更为“混日子”填充了不一样的色彩。大学四年很快就会过去,而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大部分都能顺利毕业。此前,首都经贸大学刘颖教授发帖赞同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并不是认为学生担子太重或论文无用,而是带着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这样拼拼凑凑“水”出来的论文,已经沦为走过场,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还不如取消了,大家都轻松。

和国外大学的“宽进严出”不同,中国的大学是典型的“严进宽出”,挤过了高考这条独木桥,上了大学的人,除非严重挂科、严重违规或自动退学,基本都是可以毕业的,真正因为学业不精而毕不了业的人很少。尤其是本科,被定位成了一个有过渡性质的前站:要么是进入社会的前站,学生在这里混个文凭,开始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要么是深入学习的前站,通往考研、留学深造的准备之路,那才被认为是真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无论主观或客观上,大学都不免成为了一块“颓废”而“快乐”的土地。

主观上,在高考制度之下,应试教育还很严重,高考被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而考上一所理想或不理想的大学,就是“学习”的终点了,无论这个结局满意或不满意,很多人都会在高考后因为失去目标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客观上,大学重研轻教的体系,也纵容了学生的“混日子”。现在,整个社会都越来越注重第一学历,但好的大学,本科教育却也未必出色。大学里最好的老师通常都是博导,他们专注于研究、做项目,有些根本不给本科生上课,有些即使给本科生上课也根本没心思或者讲不好。本科生的老师,通常是新晋的“青椒”讲师们,无论水平高低、是否用心,都因为考核标准被困于论文数据中,没有太多精力认真讲课。毕竟,对于学校而言,有多少个博士点、多少论文,才决定了学校的地位和钱,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而把学生教好却是很难量化的。

教育部提出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方向的为大学生增负,是值得期待的。不过,需要避免增负不提质。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基本学习负担都很重,而且学生的自我要求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通常也都比较高,本身的自我增负一直存在。或者,像有些有硬性指标的专业,例如临床医学,尤其是专业排名较前的学校,学生从做实验到实习,基本没有“混日子”的空间。所以,在系统性改革的基础上,结构性增负或许更为有效。如果不做这些改变,直接一刀切地以降低毕业率来彰显大学的“严出”,也无法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的提法是合理增负,即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这些都是具体而可操作性强的措施,但要落地,需要的是伤筋动骨的改革,仅以“水课”为例,背后就是大学教育评价制度打下的死结。

教育部提出为大学生合理增负,是下定决心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步。要打破大学生“混日子”的魔咒,光谈增负还不够,要回归初心,重返教书育人的本位,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必须跟上。要改变并不容易,但必须开始。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为纪念建党97周年献礼
下一篇:南山北 绘就优质教育的“精彩样本”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