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受启发于和一个80后母亲的聊天。希望对年轻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上有所帮助。
目前,中国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是:在教育孩子上的三座大山。
第一,战略难题:孩子未来该往哪个方向走?
第二,战术难题:具体某个路线某个学科,到底该怎么走?怎么学?跟谁学?
第三,实战难题:孩子不愿学,不会学,怎么办?
对于上述难题,现实中遍地都是答案,却不能给家长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全景图”。
就拿中西方教育来对比:美国的教育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选择,太多的天赋被埋没了。假如中国孩子在教育上有更多的选择权,孩子们会有更加美好的童年,社会将收获更多天赋的喜悦。
那么
东方教育好,还是西方教育好?
应试教育好,还是素质教育好?
参加高考好,还是出国留学好?
其实问题不在于上面这几个“二选一”的难题,而是作为父母,你要做的是培养孩子决胜未来的关键技能。对于孩子的未来,所谓成功,是指拥有幸福感、赚钱的能力,以及令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能力,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不管是参加高考,还是出国留学,真正优秀的孩子,在底层逻辑上,都是相通的。关键在于,家长有正确的教育战略思维,孩子有选择世界的权利。
让我们不谈教育公平,不谈素质和应试,不谈东方西方,不谈个性发展与父母推动,只讨论一个话题:假如一个家庭希望最大化地提升孩子的教育绩效,最好的着眼点是什么?
新晋地球人首富贝佐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中,给出了答案: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我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在美国成为学霸的孩子有两种类型:
A类型是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发学习,把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
B类型是家长对整个体系和路线图了如指掌,为孩子的成长做好规划,协助决策。
A类型的孩子,不消说,进了大学,毕业之后,大多也很优秀。但这类孩子毕竟是少数,想想我们小时候,谁不贪玩儿?能够做到极度克制的,真是少之又少。
B类型,家长和孩子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推动”关系。孩子的未来不能计划,成长是随机性的。但这随机性并非野草般的,我们既要远远地看着孩子跌跌撞撞,各种探索试错,让他们涌现出自己最具天赋的一面,又要能够适度地引导,在关键时刻为孩子铺上一块基石。
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要走的是B类型路线。在我们70、80后那个年代,真的没有什么选择。你要上最好的大学,就要上最好的中学,就要上最好的小学。一条路往前冲,分数决定一切,父母只管死磕成绩。
现在呢?大有不同:
1、幼儿园、小学,可以选择公立或者私立;
2、中学,可以选择参加高考,或者上国际学校;
3、大学,可以选择在国内,或者出国;
4、出国留学,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专业方向;
5、在中国读大学,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
如何让孩子少走弯路?在那些关键性的岔路口,家长需要做出“最优”的选择。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将得到: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而言,孩子能够以更大的概率,升入更好的学校;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而言,孩子可以基于天赋和激情,踏上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种家庭教育规划的先进理念,已经在中国的70、80后一代人的家庭里开始萌芽,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却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们再来看国内的教育,因为公立教育体系中缺少这个重要角色,大多数中国孩子和家庭都是懵懵懂懂随大流,当然,这也是全民高考一条路时代留下的习惯,但是在时下,孩子的教育选择越来越多,决策也越来越难,家长必须获取足够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够作出不后悔的决策。
概括而言,每个孩子都需要下面三个规划:
1、生涯规划。如何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领域,职业?
2、升学规划。根据目标倒推,制定现实、高效的升学路线图。
3、学科规划。孩子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这方面最好的机构和资源有哪些?
在这些关键问题上的认知高度和决策水平,极大影响了孩子的未来成长。作为一名年轻的家长,你知道在未来世界,竞争的格局将大有不同,惟有前瞻者有机会生存。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能适应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又能掌握未来20年的底层能力;你希望自己不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而是成为他们的未来发射塔;你知道孩子的教育取得成功,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爸爸拼决策,妈妈拼情报,孩子拼学习。
我记得,哈佛商学院最优秀的一届毕业生,在总结了各自50年的人生经历后,给出了价值千金的教育、财富和生活的建议。这本书名为《当时知道就好了》。是啊,在我们的一生,总会因为年少无知,做些稀里糊涂的事情。如果“当时知道”一些正确的方法与理念,该有多好啊!
该书写道:生命的真谛并不是由人类与科技、经济或金钱的关系决定的,而是人与人的交往。爱、家庭、信仰与自信是永恒的主题,鼓舞人心、有经验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这些问题。
说实话,现实就是:一个家庭培养出孩子,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毫不亚于一家初创公司。初创公司且有各种商学院、社群、各种“营”、各种“会”,创业辅导平台数不胜数。可家庭教育呢?除了在线课程和刷题,创造性的技术,尤其没有被利用到家庭的教育规划上来。
生命不是被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教育这个话题实在太复杂、太个性。
我们谈教育战略,谈教育规划,但这一切必须由父母们自己来制定。孩子的成长是随机的,家长一方面要保护这种随机性,一方面要为出现的可能性提供最佳参考,以作为选择的依据,避免重新发明轮子。
未来无法规划,但父母必须懂得规划。就像高尔夫球手无法规划比赛中球飞行的轨迹,但他必须对每个球道做足功课,了然于胸。
优秀的孩子,不管是参加高考,还是出国留学,其底层逻辑其实是相通的。那些清华北大想要的孩子,那些哈佛耶鲁想要的孩子,那些在逆境中崛起的穷孩子,那些挣脱体制追求未来的反叛少年,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我将上面的这个底层逻辑,称为四把金钥匙。
第一把金钥匙:who,孩子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无法设计,需要被唤醒。强烈的动机,胜过绝大部分智力。动机可能就是天赋本身。
第二把金钥匙:why,对未来20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运行原理,有科学的认知。这样才能知道,该去做什么样的“正确的事”。
第三把金钥匙:how。该怎么走?怎么做?这里需要解决的,是“把事情做对”。
第四把金钥匙:what。好理念,好知识,好课程,好机构,好老师,可分享的教育资源与情报。这里要解决的是“把事情做好”。
我们需要通过规划,来实现上面的底层逻辑。我们坚信,孩子的教育规划,是其人生规划的重要部分,西方对于教育规划,都是从职业规划来倒推,再往前,就是让孩子不断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中国往往以名校为终,比如说“上清华”“上哈佛”是教育规划的目标,那么上了清华或者哈佛要学什么专业,要从事哪个符合孩子特长和爱好的职业才能让他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呢?家长不管!
话说我们开车、骑自行车,都明白一个道理,眼睛要向远方看,而不是死盯着车轮下的几寸土地,远方的目标清晰,方向就正确,也不会被眼前的焦虑所困扰。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远方会慢慢清晰,因为孩子的特质会越来越鲜明。保持孩子的随机性是我一贯的主张,但必须有结构性框架的指引。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明白了who,why,how,what,才能解决中国家长的三大难题,从漫无边际的教育焦虑中解脱出来,培养孩子决胜未来的关键技能,走上更大概率的成功之路。
我们一生中总会遇到几个大事件,波澜壮阔,承前启后。尤其是80后父母们的教育变革,注定是其中之一。
洗洗睡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