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作为高考题目,有失公平!
今年高考全国语文卷I卷采用了媒体/网络热词作为题目。这些词包括“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见附录)。
用这些热词作为作文考题,如果作为大学语文或者其他公共课的考查题目,我觉得是合适的。他考查应试者自己对这些词的理解和看法,可以说谁都可以写点什么,也可以写得很精彩。因为这些词是热词,是一个大学生或者社会中的人都熟知的内容。
但是,作为高考作文,而且是针对全国多个省市——较多中部省份——所采用的考题,我觉得是不合适的,至少是不公平的!
尽管这些词在当前的网络媒体中很热,知名度很高。但他未必见得是中学生所广泛了解的。作为四川一个地方高校的教师,我在2个月前开始看到实体的“共享单车”!半年前开始用微信付款,亲自体验“移动支付”。我很落伍吗?我确实很落伍,但是2个月前我所在的城市第一次出现共享单车;半年前,因为过年抢红包,在亲人的撺掇下开始使用网络红包,从此开启移动支付的体验。但是我至今对此仍不太感兴趣。因为去年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拒绝使用手机支付,我问他为啥?他说,对于他而言,网络上的安全像是纸糊的围墙。
我尚且如此,高中生到现在没见过共享单车、未体验过移动支付的比例,有多大呢?肯定不在少数。我姑且估计全国语文卷I卷所适用的省份有1/3的考生!
既然1/3的考生对这些词汇没有直观的感觉,你要他写作文,那不是相当于让我们普通人就冥王星的“地貌”进行描述么?这不是扯淡么?
不仅仅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这两个词。对于一些农村镇上高中的学生,如果他们不被允许用手机、平常不允许看电视(这绝对是存在而且普遍的),那么他可能完全不晓得“美丽乡村”、“广场舞”是什么东西。估计对于“一带一路”、“高铁”的理解也很抽象。普遍了解的关键词有长城、大熊猫、中华美食、京剧、空气污染5个词,或许确实可以发挥。但是是少是不公平的!
我自己有一个类似的经历。刚读研那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我们入学第一周举行了一个英语考试,目的在于英语班的分流。其中英语作文的题目是“就芙蓉姐姐发表看法”!题干和题目都是用英语表达的。请原谅我英语差,我实在想不起来“芙蓉姐姐”的英语是怎么表达的。当时看到,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一脸懵B。胡乱写了点什么。考后有同学跟我说那是“芙蓉姐姐”。我问ta是个什么东东?我真的不知道!
2005年,市面上还没有智能手机,连手机都只是刚刚在大学生中普及;上网,我们学校门口的网吧2块钱一小时,一个通宵10块!学校为我们师范生的生活补贴是68元;我们一等奖学金的奖金是72.5元!食堂的荤菜1.8元。这种情况下,你会去上网嘛?你会知道芙蓉姐姐这个第一代网红么?这种情况下,用网络热词,来同等考查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学生,公平么?
附录1:作文题目
以下是2017年全国卷I(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高考作文题题目: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